軍人本色——轉業待安置幹部肖銘學抗震救災記事

時間:2008-07-10 16:0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7月10日電 題:軍人本色——轉業待安置幹部肖銘學抗震救災記事

  汶川地震發生後,36歲的肖銘學儘管已轉業,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到災區去。

  “災區如戰場。”從南京軍區某旅協理員崗位轉業的肖銘學説,“每一名軍人都渴望在戰場上揮灑青春和熱血。”

  5月19日,正在江蘇省吳江市家中等待安置的肖銘學,告別年過八旬、癱瘓在床的母親,義無反顧地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

  妻子説:“你一個人去能起什麼作用?不如抓緊時間找個好工作。”可肖銘學還是于當天21時40分登上了火車。

  在火車上,肖銘學遇見了宿州市紅十字會志願者李敬芹、武警退伍戰士葉萌等9名奔赴四川地震災區的志願者。

  在部隊曾兩次榮立三等功的肖銘學迅速決定:組建一支志願者突擊隊。

  “我們成立一個臨時黨支部。我年齡大點、黨齡長點,就毛遂自薦任書記了!”肖銘學率領這支特殊的志願者突擊隊,于5月22日1時抵達成都。

  “請把最重、最難的任務交給我們!”4個小時後,肖銘學和他的志願者突擊隊趕到四川省民政廳,受領在成都龍潭寺救災物資工作站接收、清點、發放救災物資的任務。

  這個救災物資工作站是四川省民政廳唯一擔負接收、儲備、發放救災物資任務的特大型轉机站。每天,國外捐贈、政府採購、各界捐助的物資源源而來,又被迅速發往汶川、北川、什邡等重災區。

  物資是否清點無誤、發放到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不但關係到黨和政府溫暖的及時傳遞,災區的社會穩定,還關係到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四川省民政廳副廳長高康健説。

  “在我們人手最緊張、任務最繁重的時候,肖銘學帶著志願者突擊隊來了,幫了我們大忙。”四川儲備物資管理局的處長王建國説。

  肖銘學和突擊隊隊員們24小時處於待命狀態,任何時候有物資進出,他們隨時清點檢查、登記統計和搶卸搶裝。

  “每一件物資都有可能挽救一條生命,決不能有絲毫差錯!”從第一天開始,肖銘學就要求隊員們細心、細心、再細心——

  接收某品牌童裝2099箱,點驗時只有2098箱,通過逐單查對,有一箱送去抽檢;接收4000箱牛奶,通過仔細查對,發現托運日期在前、出廠日期在後,經和廠家聯繫,發現是機器故障所致,又經質檢部門檢查,屬合格産品……

  到達災區的第3天,肖銘學就總結出“四全四確保”的物資收發流程:全過程監督,確保賬物相符;全類型抽驗,確保符合衛生標準;全手續辦理,確保出入庫方向明確;全流程跟蹤,確保發放過程公正公開。

  “四全四確保”經驗推廣後,龍潭寺救災物資工作站每天多收發救災物資50至60噸,節約時間2至3小時。

  在救災貨物轉机的高峰期,最多一天收發公路貨運物資800余噸、鐵路貨運物資1560余噸。肖銘學率領志願者突擊隊晝夜奮戰,吃住都在救災物資工作站,睏了就靠在貨堆上瞇幾分鐘,餓了就啃速食麵,渾身都是蚊子咬的包。

  在最緊張的幾天裏,肖銘學正鬧肚子。為了節省時間少上幾趟廁所,他不得不使出一個“絕招”:在內褲裏墊上幾張衛生紙。

  為讓物資及時安全送達災區,肖銘學還率領突擊隊員,冒著余震,頂著烈日,一次又一次跟車護送救災物資到達汶川、北川、青川、茂縣、什邡等重災區。

  在災區的日日夜夜裏,肖銘學和志願者突擊隊共經手救災物資186批次、大小1000余萬件,不僅效率倍增、收發及時,而且賬物相符、差錯為零。

  “只要祖國需要,我將隨時重返戰場。”儘管回家有些日子了,但肖銘學的心仍然留在了災區,“因為,穿過了這身軍裝,就永遠是一名戰士!”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