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東:兩岸客家大融合 推動民間交流縱深發展

時間:2010-07-20 08:25   來源:台灣網

  梅州《客家圍龍屋》畫報社日前就兩岸交流等問題採訪了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顧問徐博東教授,全文摘要如下:

  1、您是參加完“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後抽空回來的,請問您對這次大會有何感想?

  徐:我在這屆“論壇”的主題演講中談到過我出席這次大會的感想,我的原話是這樣説的:“本人作為一個出生於梅州市蕉嶺縣的客家子弟,一個長期關注海峽兩岸客家人發展與交流的學者,尤其是作為‘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的發起人之一,看到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已經發展成為當今兩岸文經交流中的一個知名品牌,成長為兩岸交流與合作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這的確是我的真情實感!“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自2006年11月創辦以來,五年間已經先後在北京、廈門、臺北、龍岩輪流舉辦了四屆,為兩岸客家人的文經交流與合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回想當年,由我擔任院長的“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和饒穎奇先生主持的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通力合作,一起為兩岸客家鄉親搭建的這個平臺,不僅得到了兩岸高層的重視和支援,受到兩岸及海外客家鄉親的關注和支援,也引起了兩岸重要媒體的廣泛報道。如今,無論從規模、規格還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都越辦越好,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這屆“客家高峰論壇”能夠納入“海峽論壇”,成為本屆“海峽論壇”的分會場,這不僅説明瞭兩岸民間交流正在不斷向縱深發展,同時也顯示出我們客家族群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我們看到,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階段的到來,大陸各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謀劃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借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勁東風,加強與臺灣的經濟文化聯繫,推動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擴大本地區的社會政治影響。“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非常合適、非常重要的平臺。大陸許多客屬地方政府、民間團體都在積極、踴躍地申辦這一“論壇”,就可以看出這一“論壇”的重要性。

  幾天來,五、六百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客家鄉親,在客家祖地龍岩歡聚在一起,共敘鄉情、親情,共謀兩岸客家經濟文化的合作與發展大計,提出了許多十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種零距離的深入交流,加強了相互的了解,增進了彼此的感情,促進了兩岸客家鄉親的大團結。因此我相信,“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將會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成為兩岸客家鄉親大交流、大合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2、家鄉梅州展開兩岸交流有什麼必要性?

  徐:梅州展開兩岸交流有什麼必要性?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出發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可以説出一大堆,但今天我只想從宏觀的、全局的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

  俗話説:“凡是有陽光照耀的地方都有中國人,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經過千年遷徙,當今約有近一億客家人遍佈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其中在大陸約有五六千萬人,而僅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臺灣島上,客家人也有四、五百萬之多。多年來,兩岸客家人在推動兩岸交流與合作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兩岸關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兩岸關係在實現歷史性轉折的基礎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高潮疊起,一浪高過一浪,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階段。兩岸和平發展正在向更深、更廣、更緊密的層次邁進。這也是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共商未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大計的關鍵時刻。在這樣一個譜寫兩岸和平發展新篇章的歷史時代,兩岸客家人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且,我們也有能力有智慧進一步發揮客家人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因此,海峽兩岸的客家人應當發揮我們的優勢和強項,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我們客家人獨有的貢獻。更何況,我們梅州一向以“世界客都”自況,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是否妥當,然而這種“自況”,至少説明瞭梅州人深知自身責任的重大和無可推卸。

  總之,思考兩岸交流問題,要跳脫出局部利益和狹隘的地方觀念,眼光要看深看遠,要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格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氣魄!

  3、對梅州來説展開兩岸交流的最佳切入點或比較好的方法是什麼?

  徐:所謂“深層次的東西”是什麼?我以為是文化。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核心”因素。兩岸交流有了文化這一“核心”因素作為支撐和紐帶,才能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以“建設兩岸中國人共同家園”的心態,積極投入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共創雙贏,並在增進感情、累積互信的基礎上逐步向政治層面推進,破解兩岸政治難題。我們高興地看到,長期以來梅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視兩岸文化交流,充分利用梅州市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蘊的優勢,與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內外客家鄉親展開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大成績,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我以為梅州市在兩岸交流方面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你問我“最佳切入點或比較好的方法是什麼?”,我覺得還是要在“客家文化”交流方面多動動腦筋,做足做夠!因為共同的文化背景最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消除敵意,“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在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説,可以充分利用兩岸空中直航後以及閩粵贛高速公路、鐵路即將開通的有利條件,加上汕頭國際機場明年底即將落成,梅州應該和臨近的客家縣市密切合作,打造“大客家文化旅遊區”,大力倡導和扶植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産業,開發與客家文化相關的旅遊産品,包括客家的飲食文化、民間音樂、戲劇等,梅州地區的客家山歌享譽全球,圍龍屋和閩西土樓各有韆鞦,應當加大力度維護、宣傳,吸引更多的臺灣客家鄉親和海內外對客家文化感興趣的遊客來“大客家文化旅遊區”尋根問祖、觀光遊覽。從這個角度來説,我很希望梅州市能夠積極申辦第五屆“客家高峰論壇”,因為“客家高峰論壇”是行銷梅州客家文化難得的機會和最好的平臺。

  另外,梅州地區有許多重要歷史人物和臺灣有深厚淵源,比如説有“抗日三傑”之譽的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都是我的家鄉蕉嶺縣人。我認為蕉嶺縣就完全有條件建設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樣,梅州市不僅在兩岸客家文化交流方面可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在與臺灣進行“歷史連結”、型塑兩岸“命運共同體”方面也將會大有作為。

  4、您經常來往兩岸,您了解在臺梅州籍鄉親對家鄉有什麼期待?

  徐: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二十多年來我接觸過大量的臺灣同胞,其中有不少梅州籍的客家鄉親,他們有老有少,有學有專精的教授學者,也有政壇上的風雲人物、企業界的精英,也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或青年學生,多數人都還沒有機會回梅州尋根問祖,有的甚至祖籍在梅州什麼地方也説不清楚,但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自己祖籍在梅州為榮,對家鄉梅州充滿了感情,也充滿了期待。回過梅州尋根問祖的大都對家鄉的發展變化津津樂道,希望再度回鄉探親訪友,見證家鄉的發展與進步!沒有回過梅州祖籍的也大多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成行,了卻心願。他們聽説現在返鄉交通已十分便捷,都很高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