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合作應有兼顧興利防弊新思維

時間:2010-07-15 10:46   來源:台灣網

  繼6月29日第五次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簽訂ECFA與確定雙方的早收清單後,緊接著7月10日與11日在大陸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與會人員針對促進新能源産業合作、加強節能環保産業合作、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以及文化教育專題等四個領域,也分別展開熱烈討論,並獲致22項決議。

  臺灣《工商時報》15日發表社論表示,今年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緊接兩會之後召開,討論的焦點自然集中在ECFA成形後如何建構各專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平臺,因此獲致的決議自然將有助於ECFA的落實與深化。 

  其實,把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定位為兩岸兩會定期協商獲致協議後的民間交流機制,的確可以對前者産生輔翼之效。而這種作用,不只可以從22項決議的具體內容中獲得印證,甚至在論壇開幕儀式上所安排的兩場主題演講中,也可以見其端倪。 

  這兩場主題演講,分別是由大陸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副主任委員張國寶,和臺灣“行政院經濟部政務次長”林聖忠擔綱。張國寶在他的講題“把握機遇,加強合作,推動兩岸新興産業加速發展”中,不只點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對大陸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大意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也明言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産業,乃是大陸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點領域。其中,在節能環保産業方面,到2009年,其産業總産值已達1.71兆人民幣,從業人數達2千8百萬,目前並已具備自行設計、製造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及大型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設施的能力。同時在水泥窯餘熱發電、高爐煤氣發電、爐頂壓差發電等節能技術上也得到普及推廣。此外在新能源開發方面,不論是風能、太陽能或生質能産業也都已順利起步。在這樣的基礎上,張國寶因此呼籲兩岸相關業者今後應加強合作,雙方優勢互補,以促進兩岸新興産業的共同發展。 

  相較于張國寶的宏觀論述,林聖忠在他的主題演講中,針對此一共同議題,則列舉兩岸目前在LED産業與智慧電動車産業的合作經驗,並指出過去兩岸的産業合作思維,主要集中在傳統或成熟産業,但是隨著大陸近年來生産成本快速上升、勞動力不足、環保成本提高,以及兩岸産業皆面臨轉型需求及産品附加價值率不足、關鍵技術待突破、軟體與應用層面待加強等共同問題,因此林聖忠在會中強調,大家應該要有新思維,來聯手突破兩岸共同面臨的課題。 

  而這種新架構下兩岸産業合作新思維的利基,他認為主要源於大陸擁有優質平價産品製造基地、華人品牌市場試驗平臺及龐大的新興世界市場商機,以及臺灣掌有關鍵産品研發製造能力、産品設計創新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及華文數位內容等方面的優勢,因此雙方優勢互補,整合産、銷、研能量,自不難聯手進軍全球市場。 

  兩岸主管經濟發展部門的主管官員,在兩岸論壇的這一番論證,既點出了大陸近年來在新興産業的研發推廣上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更是不約而同地指向兩岸確實存有優勢互補的空間。而除了合則兩利,可以攜手進軍全球市場之外,在防災方面,其實兩岸更有攜手合作的廣闊空間。也因此,兩岸積極開展因應極端氣候的防災、救災合作,殊值鼓勵。包括推動建立氣象監測資料、遙感資料的交流平臺,開展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回應機制,乃至聯合舉行應對重大環境威脅的演練,建立重大自然災害相互救援時的聯繫協調機制,以簡化手續,便利兩岸專業人員及物資儘速投入救災等事項,即被正式列入兩岸論壇的決議。凡此益加凸顯此一論壇不只聚焦于兩岸産業合作興利,也同時兼及兩岸如何攜手共同防弊。

  社論最後指出,再重要的協議或宣示,最後還是要面臨能否與如何落實的檢驗。只能説不論是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或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都是啟動可欲的平臺,最後能否開花結果,還要看如何耕耘,也絕不是空言或坐等就可以有收成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