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簡介
2021-09-26 16:4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象山縣隸屬寧波,地處東海之濱,居長三角地區南緣、浙江東部沿海,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是浙江省對臺工作重點縣市。2012年12月,經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象山縣全境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全國唯一涵蓋整個縣域的交流基地,也是浙江省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象山縣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後,為象山融入兩岸交流合作大格局注入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成為浙臺交流的又一張靚麗名片。基地獲批以來,象山縣立足對臺交流資源優勢,堅持高標準,落實常態化,精心擦亮這塊金字招牌,著力在對臺經貿、人文交流、基層民間交流、青年創業等方面展示新氣象,實現新作為。
象山與臺灣地緣相近、商緣相融,歷史淵源深厚,特殊的地理環境,優越的發展條件,造就了象臺兩地經貿交流合作不斷,且日趨緊密,形成了互補共贏、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對臺小額貿易獨具特色。象山石浦港處於大陸東南沿海水路要衝,是大陸六大中心漁港之一,也是長三角地區距離臺灣最近的港口,距基隆港僅170海裏,歷來是臺灣漁民在大陸進行補給、避風的首選港,區位優勢明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象山就開始了對臺小額貿易,2007年石浦港又成為全國首批5個對臺小額貿易試行開放政策的試點口岸;2011年象山縣投資1.2億建設新港碼頭(5000噸級)作為對臺小額貿易物流基地,不斷完善保稅倉庫、大型冷庫等配套設施建設,併為上岸漁民打造休息娛樂、後勤補給於一體的“臺灣漁民驛站”;協同出臺“碼頭停靠零收費、零等待服務”“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優化發展對臺小額貿易的便利條件。隨著象山港大橋的建成,象山的陸路運輸條件大為改善,運輸成本也隨之降低30%。2019年象山對臺小額貿易額達2650萬美元,佔浙江省對臺小額貿易總額的90%以上,對臺小額貿易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
象臺漁業交流不斷深化。象山緊靠大目洋、貓頭洋、漁山三大漁場,發展漁業條件優越。近年來,象山縣以基地建設為抓手,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大力推動象臺漁業交流合作。2008年,象山縣與臺東縣就開展文化、經貿、漁業等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流洽談,共同簽訂了《象山縣與臺東縣建立交流合作關係備忘錄》。2010年,象山縣有關領導率經貿文化考察團赴臺東縣訪問,達成了象山漁業科技人員赴臺進行技術培訓意向。2012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設立浙臺(象山 石浦)經貿合作區。同年7月,象山新港碼頭、高塘島臺灣石斑魚轉机精養基地、寧波象山(海峽)活鮮農副産品流轉中心等合作項目相繼建成運作。2014年5月,“兩岸漁業産業項目合作對接會”在象山舉行。會上,兩岸與會人士就推動兩岸漁業産業合作發表《共同倡議》;浙江省臺辦、省海洋與漁業局授予象山“浙臺(寧波象山)漁業合作示範區”牌匾。這是兩岸第一次舉辦漁業産業項目對接活動,受到中央、省市媒體和臺灣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象臺農業合作成效顯著。象山縣丘多、山底、坡緩,山地面積793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0%左右,與臺灣島內地形十分相似,適宜種植柑橘、枇杷、番薯等作物。近年來,象山縣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加強與臺灣農業部門和相關團體、機構合作,學習借鑒臺灣在發展精緻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等方面的方法經驗,實現農業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2011年5月,一個集高新農業技術、高標準設施應用和優良品種推廣、精品農産品生産的聚集基地——松蘭山 三聯臺灣生態農莊投入運營。2017年象山縣臺港公司與臺中市東勢農會合作投資2000萬元,在象山成立寧波東勢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相繼引進日本早秋甜柿、王秋梨、百香果等優質品種,採取自動遙控、噴霧等機械化設備和採草耕栽培、有機液體肥料養育等技術,積極開展有機肥料製作和各主題的惠農富農精緻果園交流活動,傳授果樹栽培技術。2019年1月,該公司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省臺辦認定為第三批“浙臺農業合作示範基地”。中央電視臺七套《兩岸鄉味》、臺灣聯合報及中天電視臺《魅力東方——走進象山》專題,曾對其作出大幅報道。
人文交流心脈相連。象山縣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尤其與臺東縣在血緣、文化、經濟等諸方面聯繫密切,形成了縣、鎮(市)、村三級互動交流體系。臺東縣的富岡新村(小石浦村)由石浦鎮漁山島原住民遷居而成,後代已繁衍到2000余人,兩地有著割不斷的血緣親情。近年來,象山縣以基地建設為抓手,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大力加強對臺交流合作,吸引了3500余位臺灣同胞前來象山。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