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濟公故里溫情臘八 兩岸同胞粥溫情暖
1月13日,農曆臘八節。一大早6點鐘,天臺縣濟公故居景區前就已經排起了長龍,有遠道而來的遊客,也有熱情的當地市民。
在沿街的三聖殿前,一個直徑2米的大粥桶滿盛臘八粥,熱氣騰騰,粥香瀰漫。大粥桶由臺灣同胞出資定制,臘八粥、濟公餅則由兩岸同胞共同參與熬製、提供、分發。現場有身穿破袈裟、搖著破蒲扇的“濟公”為活動助興,氣氛特別歡快、融洽。
天台山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活佛”濟公的出生地,也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每年臘八節,海峽兩岸的同胞都要相約一起,共煮臘八粥,向遊客、市民免費分發。2013年以來,臺胞施粥活動規模由小變大。單一個大粥桶,就可施粥5000多份,堪稱奇觀。
據濟公故居管委會負責人余雲安介紹,臺胞來天臺施粥,總要精挑細選圓形的食材,寓意“圓圓滿滿”;選用十種原料,寓意“十全十美”;加糖做成甜食,寓意“甜甜蜜蜜”。他説,“每一份臘八粥,就是一份‘和合粥’,傳遞的都是中華和合文化,體現的是中華兒女之間的骨肉相親、血脈相連。”
一輛旅遊大巴上的遊客看到熱鬧的施粥場景,未及參觀濟公故居,就紛紛加入了領粥的行列。寧波來的遊客李蘭女士手捧熱粥高興地説:“從來沒見到過那麼大的粥桶,而且這粥是兩岸同胞一起熬製的,感覺味道特別好!”遊客們爭相領粥、拍照,體驗著與眾不同的飲食文化。當天,濟公故居共施粥、發餅2萬多份。
1月12日,在始豐街道溪邊村,天臺縣“榮譽市民”、臺灣濟公文化傳播者曾明鑫和他的團隊一起,把從臺灣帶來的和從天臺縣城購買的十種食材融合一起,和天臺民眾共同熬製“和合十寶臘八粥”,向遊客及附近的村民施粥1000份。曾明鑫先生説,“和合”共迎臘八節,海峽兩岸一家親。
在臺灣地區,像曾明鑫一樣的濟公文化傳承者及信眾超過900萬人,濟公文化已經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海外華人的紐帶,成為推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余雲安告訴筆者,作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天臺依託“濟公活佛出生地”這一獨特優勢,深入挖掘濟公文化當代價值,大力弘揚濟公文化,促進海內外濟公文化交流、推進兩岸和平發展。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向前發展,臺灣濟公信眾來天臺尋根祭祖逐年增多。天臺的兩岸濟公文化交流活動——中華濟公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