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松山行:再看松山戰役遺址 緬懷遠征軍英魂
圖為雲南松山戰役舊址
海外網12月13日電 在雲南省的松山曾有一場慘烈的戰役,跟隨臺灣《聯合報》的記者再看當年的松山戰役遺址。八年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保衛戰。在雲南保山龍陵縣,有一處當年中國遠征軍對日抗戰滇西戰役中,最關鍵的松山戰役遺址。
松山戰役是八年抗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慘烈戰役,不但收復抗戰時中國海上補給線被日軍全面截斷後,唯一的陸上生命線-滇緬公路,得以運送物資前往戰時首都重慶;也是抗戰八年來,中國軍人第一次從日軍手中收復的第一片國土,是中國抗日戰爭從戰略防守到戰略反攻的轉捩點。
圖為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松山位於雲南龍陵縣東22公里處,係高黎貢山山脈,雄踞怒江西岸,海拔2200米,整個松山由20余座峰巒構成,綿延20余公里,南北絕壁、谷深萬丈、溝壑縱橫,處處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有“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之稱。
松山戰役舊址,南至鷹蹲山、北至黃土坡,地形險要,扼滇緬公路咽喉要塞。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龍陵縣後,駐重兵據守;1944年6-9月,中國抗日遠征軍浴血奮戰,全殲日軍3000余人。遺址內地堡、坑道、戰壕密布,現已開闢供人們參觀。
松山戰役是滇西抗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是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性戰役,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的戰役,被美國西點軍校作為二戰山地叢林攻堅戰經典戰例,錄入教材。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全面入侵東南亞;1942年4月底,日軍攻佔緬甸臘戌,5月從雲南畹町進入中國境內,中國軍隊關鍵時刻斷然炸毀滇緬公路的要道惠通橋,破滅日軍繼續深入直搗昆明、重慶的企圖。
圖為援華物資通過滇緬公路抵達昆明
1942-1944年,中國遠征軍與日軍隔怒江對峙,日軍在制高點龍陵縣松山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炮兵陣地,切斷滇緬公路;直到1944年抗戰大反攻開始後,這種局面才結束;而整個戰局扭轉的關鍵即在松山戰役,使滇緬公路恢復運輸物資,促成後續龍陵、騰衝戰役告捷,遠征軍兩翼會師,日軍潰敗至緬甸。
中國遠征軍蓄勢兩年後,1944年6月4日全線投入反攻,展開滇西作戰,目標直指松山、平達、龍陵等地。松山戰役先後有四個軍,4萬餘人投入戰鬥。從6月4日開戰到9月7日結束,總計96天,歷經大戰十次,小戰百餘次,遠征軍以犧牲7763人、傷1萬餘人的代價,奪下了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