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地震遺址保護區

2021-09-26 10:3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四川北川縣地震遺址保護區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經過幾年治理保護和建設,由北川老縣城、唐家山堰塞湖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等區域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震遺址保護區。2017年9月,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區正式被國臺辦獲批“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隨著基地建設和管理水準不斷提升,進一步助推了綿陽與臺灣在經貿、文化、教育以及防災減災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北川羌族自治縣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災情發生後,臺灣同胞千里馳援,組成40人的救援隊和醫療隊,在北川停留近半月,幫助抗震救災,搶救傷員;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等臺灣各界組織、機構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北川捐款1060余萬元,援建北川白什小學和陳家白金鼓村衛生室,支援和幫助災後重建。臺灣民意代表高金素梅女士及其愛心團隊自2008年以來持續助養20名羌族貧困學生,截至目前,已累計發放助學金105萬元,15名同學已完成學業。涅槃重生的新北川感恩奮進,臺灣“8.8”水災發生後,北川縣民眾自發向臺灣捐款100余萬元,北川縣政府向臺灣贈送了17株有“綠色熊貓”之稱的珍稀珙桐,以及羌繡作品“兩岸同心、守望相助”,深情表達羌族兒女對臺灣同胞的感恩之情。
  為充分展示北川“從悲壯走向豪邁”,當地修建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用5000余件地震文獻及實物資料、影像等,真實記錄了地震災難、抗震救災以及災後恢復重建的歷程,真實反映了大災後,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以及兩岸同胞守望相助、血濃于水的親情連結和無疆大愛。
  重生後的新北川,用亮眼的發展成績吸引眾多臺灣同胞到訪。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以來,僅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區累計接待臺灣各類參訪交流團組、旅遊觀光團組600余批80000余人次。以臺灣桃園文化參訪團、2018年大熊貓“團團”“圓圓”故鄉行暨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參訪團、“5.12”汶川特大地震10週年臺灣同胞四川行參訪團,以及臺東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參訪團為代表的臺灣民間團體到基地參訪交流。
  基地注重發揮防災減災社會教育與研究功能,與臺灣務實開展專業對口交流,有效拓寬兩岸交流合作領域。這些年來,舉辦了2場“地震防災大三角——搭建新知識技術與科普傳播的橋梁”等專業研討會。與臺灣“921”地震教育園區開展了6次雙向交流互訪活動。舉辦地震遺址保護與利用學術研討會,邀請臺灣“9.21”地震教育園區專家學者參加並作主題發言,交流經驗。綿陽市地震遺址保護和防震減災參訪團赴臺開展參訪交流,“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與臺灣(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就地震災害展示、研究、地震知識普及和公眾減災意識培養等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強化了專業對口交流。
  基地所在地北川縣是大陸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以羌文化和大禹文化為代表的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近年來,綿陽市以基地為依託成功舉辦了三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以文化交流促經貿合作,開啟了綿臺兩地融合發展的新篇章。跨越海峽兩岸的大禹文化學術交流,富有禹羌風情的《禹羌部落》情景歌舞、大禹文化活態展示和篝火晚會等系列活動,吸引臺灣夏氏宗親等臺灣嘉賓300余人次蒞臨現場參與活動。活動期間,配套開展北川縣投資推介會、海峽兩岸羌禹文旅文創産業發展交流會等,簽約合作項目達55個,協議引資額超百億元人民幣,促成北川縣與臺灣光彩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和臺灣民俗文化協會等合作,深度挖掘在地文旅資源,助推地方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
  這些年來,北川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吸引了臺灣多家平面媒體和電視媒體記者到北川採訪報道,介紹新北川縣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變化,宣傳與臺灣開展的文化交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8萬多人次的臺灣同胞到北川交流考察、觀光旅遊。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北川縣積極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創新舉辦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視訊連線邀請大禹後裔、臺北夏氏宗親會觀看北川大禹祭祀典禮並遙祭先祖,還開通網路祭祀平臺,吸引兩岸上百萬人次民眾點擊觀看,進一步深入了解了大禹文化。
  未來,綿陽市和北川縣將繼續發揮好北川地震遺址保護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平臺載體作用,充分結合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品牌,進一步密切綿陽與臺灣各領域交流合作,多元展示並講好新北川故事,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責任編輯:馬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