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學者“雲”研西王母:道教“女神”聯動兩地交流
中新網甘肅平涼9月27日電 (記者 魏建軍)第九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27日在甘肅平涼市涇川縣舉行。涇川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石佩奇向臺北松山慈惠堂顧問劉玉梅女士移交了2023年在臺北舉辦第十屆文化論壇會旗。
2005年,隴臺雙方積極順應西王母信眾願望,在涇川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約定每兩年在涇川、臺灣輪流舉辦文化論壇。2019年,松山慈惠堂在臺北市舉辦了第八屆西王母文化論壇,取得豐碩成果。
此次論壇主題為“西王母 和平 健康”,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嘉賓、教授採取“雲”視頻交流與現場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詮釋西王母文化精髓,挖掘時代內涵,分享最新學術成果,推動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交流持續深入創新發展。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高莉芬通過視頻表示,西王母是道教“女神”,在臺灣被稱作“母娘”,是世界華人情感連接的一個紐帶,在臺灣有很深的信仰基礎,雙方輪流舉辦論壇,架起合作交流的橋梁,希望第十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能在臺灣如期舉行。
甘肅省臺辦主任孫志中表示,涇川王母宮是中國最大、最早的西王母祖祠,長期積澱形成的西王母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20世紀90年代初,甘肅與臺灣就開始了以西王母文化為紐帶的民間交流活動,隨後交流的層次不斷提高,領域逐步拓寬。
蘭州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郭茂全認為,西王母的“善嘯”不僅在古代士人情性表現中得到一定的延續,也在民間信仰中有所體現,“善嘯”“善歌”“善吟”是後世人所推崇的“言語行為”與“藝術能力”。作為一種聲樂藝術,“嘯”呈現了一個獨特的音樂世界,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風格。
郭茂全表示,西王母和周穆王唱的《白雲謠》《黃竹歌》,就是人類遠古時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歷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合唱。西王母形象中有和平、善良、健康的深刻內涵,我們期待有更多的文藝作品書寫傳承西王母“長壽祈願”,西王母的“祝福話語”,“嘯”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彭金山説,西王母在中國家喻戶曉,大陸民間多稱其為王母娘娘,臺灣稱為“母娘”。據典籍記載,西王母這一藝術形象遠在中國上古時期就出現了,經歷長時期的歷史演變,最終成為道教最高級別的女神形象。
在彭金山看來,西王母在國人心中,是和平的締造者、健康和安全的保護神、慈愛的母娘女神尊長,西王母形象的演變,表現了歷代創造者的審美理想,寄託了人們希求健康平安的生活訴求和殷切希望。在西王母形象的不斷嬗變中,蘊含著中華民族鮮明的審美倫理價值取向,即向善向美,崇尚和平。
據了解,2005年,首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舉辦以來,已走過了17個年頭,在海峽兩岸民眾中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華夏母親西王母文化已經成為平涼乃至甘肅靚麗的文化名片,成為增進中華民族同根同源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涇川是西王母文化的發祥地和佛教傳入中國較早的地區之一,始建於西漢元封元年的涇川王母宮是中國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素有“天下王母第一宮”美稱,2013年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廣中心命名為“國際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