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寧化石壁 客家人的“聖地”

2011-08-11 11:50:00
來源:中華客家網
字號

  近日,文化部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寧化縣石壁客家祭祖習俗榜上有名。

  寧化石壁客家祖地,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人的祖地。石壁客家祖地的祭祖活動,是建立在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拜和尋根求源的基礎上的傳承古老傳統的祭祀禮儀。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于2008年6月入選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是當地最隆重的祭祖儀式。來自海內外的客家鄉親身穿黃馬褂,在古裝儀仗隊的引導下,沿著“客家之路”,依次來到客家公祠前。三通鼓響後,客家鄉親虔誠地拈香頂禮膜拜,表達對祖先的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客家祖地,尋根溯源,感受那裏奇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客家尋根聖地 寧化石壁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閩、贛邊界的寧化縣城,是個四野開闊的水城。偌大一條翠江攜其眾多支流穿城而過,隋末唐初開縣先驅巫羅俊的祠堂附近,更是家家流水、戶戶垂楊,一彎彎古雅的小橋底下,水聲潺潺,水色青青,長長的荇草在水中飄蕩,恍惚間,似乎走進了滇西的名城麗江。

  石壁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西、閩贛邊界武夷山的東麓,距縣城25公里,現屬禾口鄉的一個行政村,是一片比較開闊的盆地。歷史上,曾由於戰亂、饑荒、兵災以及政府的獎掖、安排及外地經濟的引誘等因素,有大批的中原漢人南遷。這些南遷的漢人史稱客家人。客家流遷始於東晉,但構成民係則在五代以後。五代以後流遷的被稱為正宗的客家人,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流遷中,大多經過寧華石壁(今名“石碧”)。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數代乃至數百年後,又陸續輾轉遷往閩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南及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地。所以他們多稱一世祖出自石壁,石壁便自然地成為這些客家人的第二祖籍。

  當地人説,客家人從四面八方集中到寧化(石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條件。石壁是一個擁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優越的生息條件。客家人主流是經江西來,閩贛交界有武夷山相隔,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他閩贛交界的隘口更為低矮,交通方便,且寧化是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水路交通便利。

  二是人為條件。寧化,特別是石壁,開發較早,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無戰亂,社會安定。唐末黃巢起義軍自北而南,自江西、浙江進入福建、廣東,而又北上江西,轉了一大圈,並未進入寧化,寧化便成為“世外桃源”。遷居以石壁為中心的客家人,在安定的環境裏生息繁衍數百年,他們把中原漢人的文化、語言同當地的文化、語言相結合,産生了一種既保留中原古風又有新變化的一種文化、語言,被稱為客家文化、客家話,由此也形成了客家民係。據考證,客家民係形成于宋代。寧化(或石壁)不僅被稱為“客家民係形成的中心地域”,而且也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

[責任編輯:徐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