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尾船政文化園簡介

2020-12-30 14:2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馬尾現為馬尾區,是福建省福州市所轄的一個區,即羅星街道和馬尾鎮、亭江鎮、瑯岐鎮。又稱馬江,地形險要,扼守閩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陸交通的門戶。相傳附近馬限村有塊石頭,形如馬,頭向羅星塔,尾向馬尾街,故名馬尾。又有一説為閩江下游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馬尾地名由此而來。

  馬尾歷史悠久,東漢光帝建武元年各地商船經過馬尾來往福州,開始了水上貿易,馬尾一帶人口漸繁。五代閩王王審知發展對外貿易,初步開拓了馬尾港。明憲宗成化十年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琉球商人紛紛經馬尾赴榕,馬尾港的地位更為突出。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闢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國兵商船來福州均停泊于馬尾港。1866年,洋務派在馬尾創辦船政,聘法國人建廠製造輪船,次年創辦船政學堂,馬尾成為我國近代科技隊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礎。 
  位於馬尾的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誌,有“中國塔”之譽。塔下是羅星公園,公園旁有國際海員俱樂部。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在眼底。江岸兩旁還有古炮臺,可以看到當年煙火瀰漫的中法戰役的古戰場,可以看到昭忠祠憑吊為國捐軀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羅星塔聳立在馬尾羅星山上,羅星山原本是江心島嶼,俗稱磨心島;經過幾百年滄海桑田,磨心島與陸地相連,成了陸上一個高阜。羅星塔塔高31.5米,7層8角,每層都有石砌欄杆和瀉水檐。檐角上方鎮有八方佛,檐角下懸風鈴,海風吹來,叮噹作響。
  福建船政,也稱“馬尾船政”,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其遺址、遺跡主要集中在福州馬尾。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並吃了大虧的清朝廷,吸取了血與火的慘痛教訓,終於認識到閉關鎖國的害處,一批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1866年(清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奏準創建船政,船政直隸中央,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接辦,擇址于福建馬尾。之所以選址在馬尾,是因為這裡是三江入海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福建船政的規模十分宏大,不僅有船廠造兵艦,還嘗試著製造飛機;同時,開辦了船政學堂,引進人才並選派學童出洋留學……,船政四十余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終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這裡走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福建海軍這裡誕生了,近代中國第一所新式海軍學校——船政學堂。這個學堂是中國第一個用雙語教學的學校,也是第一個請進外國教師、引進國外教學理念和辦學模式的學校,開創了中國第一個船政學生留學深造制度。這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機器造船廠——馬尾造船廠,引進了國外技術、管理人員,還聘請了洋監督。這裡還是中國現代兵艦業和航空業的首創之地。誕生了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第一個潛艇製造廠、中國第一個軍艦設計院……,船政文化締造了中國的五十一個第一,成就了中國的近代工業發展。
  1998年建成開館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全方位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位於馬尾馬限山東麓昭忠路,該館倚山而建,高五層,建築面積四千一百平方米,建築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薄,頗具特色。正面以“船”作為造型主題,中部嵌了一個“官帽”式樣的巨大頂蓋,建築物所蘊含的歷史、事件、環境等要素得以一種含蓄的方式組合了起來,散射出微妙的隱喻力量。內部空間設計採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從底層的弧形梯盤旋而上,仿佛置身沉船的海底,緩緩浮起。走上樓梯後,撲面而來的是跨越回層的玻璃頂罩的高大明亮的中庭,依天然山岩而就勢,富有生機的環境,喻意著從歷史的沉淪中走出一條強國之路。 館內陳列分為序廳、船政概覽廳、 船政教育廳、 船政工業廳、海軍根基廳、船政名人堂六部分。博物館通過“揚武”號船模、船政精英臘像、同治舊車床、老海軍日記、古炮等實物,運用現代手段展示了中華民族勇於探索海洋、頑強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
  近年來,馬尾立足船政文化、媽祖文化,不斷加強與馬祖的聯繫與交流合作,成功舉辦多屆“兩馬同春鬧元宵”、“兩馬體育聯賽”、書法攝影聯展等活動。此次“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授牌,將為兩岸人民在經濟文化方面創造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進一步促進兩岸旅遊的合作發展。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