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臺灣會館

2021-09-26 16: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北京臺灣會館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原址復建、擴建、保存的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臺灣歷史文化遺存。
  會館是北京城歷史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有許多會館,最初作為本籍舉人赴京會試棲息之所,故稱為會館,同時也供來京同鄉縉紳暫居。會館多以地域關係作為建館的基礎,由同鄉或同業創建,始設于明代前期,嘉靖、萬曆時期趨於興盛,清代中後期達到最高潮。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科舉制度被移植到臺灣。清廷統一台灣後,科舉制度在臺灣得到進一步發展。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開始,陸續有臺灣士子渡海到福州參加鄉試、到京城參加會試。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趕考,1890年前後,由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紳購建會館。據考證,清朝時期臺灣共産生了33名文進士和三百多名舉人。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後,北京臺灣會館逐漸成為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落腳的場所。
  據史料記載,北京曾有兩座臺灣的會館。一座名為“全臺會館”,地址位於宣武門外後鐵廠衚同,現已不復存在。另一座名為“臺灣會館”,位於原前門外大蔣家衚同127號(現東城區大江衚同114號),北距天安門廣場約700米。2009年,北京臺灣會館在原址基礎上重新修建、擴建,將僅有54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擴建為3800平方米地上、地下兩層的建築,在地上古樸的北京四合院中嵌入了騎樓、拱墻、琉璃飾品等閩臺特色的建築元素,京臺兩地的建築文化在臺灣會館水乳融合。
  2010年5月7日,臺灣會館盛大重張。重張后的北京臺灣會館內常設“中華魂京臺情”展覽,內容包括臺灣會館的變遷、科舉制度在臺灣、在北京的臺灣人、京臺交流新篇章四部分。展覽梳理了臺灣會館的歷史沿革;展出了記載臺灣進士名錄的清代進士題名碑拓片、大小金榜等科舉史料;展示了在京臺灣同胞風采及豐富多彩的京臺交流活動。
  躬耕厚植十寒暑,不覺收穫滿青山。十年來,臺灣會館共舉辦各類涉臺活動500余場,接待兩岸各界嘉賓參觀交流近十萬人次。
  2018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予北京臺灣會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現在的北京臺灣會館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涉臺接待場所和展示窗口,也是兩岸學術交流、民間交往的重要平臺。作為充滿鄉情、親情的“臺胞之家”,北京臺灣會館憑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在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積極的貢獻。
  官方網站:http://www.bjstl.org.cn/2021/0705/5989261.shtml
[責任編輯:馬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