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黃山風景區概況

2021-09-16 15: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黃山,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劃入黃山風景名勝區的精華部分面積160.6平方公里。黃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山嶽)、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也是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于一身的自然保護地,與長江、長城、黃河同為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重要象徵。
  景區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六個山”: 
  一是全球綠色名山。境內植物薈萃、生靈共舞,森林覆蓋率達98.29%,有高等植物2385種、脊椎動物417種,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每立方釐米2萬個以上,各項生態環境指標均達到或好于國家標準,是名符其實的“天然氧吧”、“華東動植物寶庫”和“人間仙境”。先後入選全國首批低碳旅遊示範區、生態旅遊示範區、綠色旅遊示範基地、十佳旅遊目的地和全球首批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素有“華東植物寶庫”和“天然植物園”之稱。
  二是中華文化名山。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寶六年(西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為“黃山”(意即黃帝之山)。千百年來的人文活動,映射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審美體驗,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跡、遺存,催生了豐富多彩的山水文化作品,明末清初,漸江、石濤、梅清等人師法自然,創立了中國畫壇上獨樹一幟的奇葩——“黃山畫派”,歷數百年而不衰。
  三是世界風景名山。黃山風景區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日出、晚霞、佛光、霧凇、秋色等時景獨特,1019處自然與人文景觀異彩紛呈,為黃山贏得了“震旦國中第一奇山”“人間仙境”的美譽。其中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8座,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三大主峰都在1800米以上,且各有特點:蓮花峰瑰麗(1864米),光明頂高曠(1840米),天都峰險峻(1829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發出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的讚嘆。
  四是改革開放名山。1979年7月,小平同志視察黃山併發表“黃山談話”,拉開了黃山乃至中國現代旅遊業改革發展的大幕。此後,黃山人謹遵“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囑託,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加入全球可持續旅遊委員會等4個國際組織,與加拿大班芙、瑞士少女峰、美國優勝美地、非洲肯亞山等8個境外名錄遺産地締結友好,攜手創立了全球可持續目的地領導者聯盟、中國山嶽旅遊聯盟。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五是科學管理名山。堅持系統化戰略、精細化管理、優質化服務、智慧化支撐、國際化導向,不斷追求卓越管理品牌。牽頭或合作起草了《山嶽型景區清潔服務規範》《風景名勝區管理通用標準》等國家和行業、地方標準,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景觀保護與管理國際榮譽獎”、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目的地管理獎”、亞太旅遊協會“旅遊業社會責任獎”以及全國旅遊、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諸多國際國內重大獎項,成為全國首個獲得“長安杯”殊榮的旅遊景區。
  六是可持續發展名山。推進世界遺産地可持續發展觀測區、全球可持續旅遊目的地實驗區建設,創建了首個世界優秀(景區)目的地,入選首批“全球百佳”可持續目的地;參與制訂(修訂)《全球可持續旅遊目的地準則》(1.0版),“生物與地質多樣性保育、文化與文明多樣性交流、公眾教育與遊覽體驗度提升、公平受益與社區幸福度增強”的可持續發展黃山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等宣傳推廣。
[責任編輯:馬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