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前瞻習近平訪緬甸:千年“胞波”將迎“新時代”

2020年01月16日 09:4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電 題:前瞻習近平訪緬甸:千年“胞波”將迎“新時代”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胞波”在緬甸語中意為“同胞兄弟”,是中緬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1月17日至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專家在展望此行時説,傳承友誼、深化合作,中緬“胞波”將步入“新時代”,這將對地區乃至世界産生積極影響。

  以“新年第一訪”傳承友誼

  史料記載,中緬友好交往可追溯至漢代,情誼綿延千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領導人有著友好互訪的傳統,不斷豐富中緬“胞波”情誼的內涵。

  “緬甸與中國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沿岸分佈著跨境民族,邊民互動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説,緬甸也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之一。

  官方介紹,這是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9年後再度往訪緬甸。此訪恰逢中緬建交70週年,對中緬關係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特殊意義。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翟崑説,這將是中國新一年元首外交的點睛之筆,也可見緬甸在今年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位置。

  雲南大學副校長、緬甸研究院院長李晨陽説,緬甸是中國的重要鄰國,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點國家,需要給予更多重視。

  以“命運共同體”深化合作

  受訪專家認為,此訪料將達成多項合作成果,其中,推動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推動中緬經濟走廊由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舉辦文化旅遊年等備受關注。

  翟崑注意到,在東南亞,中國已先後與柬埔寨、寮國兩國簽署命運共同體行動計劃。他指出,相較于其他東南亞國家,中緬共建“一帶一路”仍存在不對稱問題,互聯互通還不均衡,因而當前雙方合作重點仍是鐵路、電力等領域,但在海洋、數字經濟等領域亦有合作潛力。

  許利平説,緬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交匯點。從已釋放出的資訊來看,雙方將在習主席訪緬期間達成多項合作協議,勢將推動兩國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具體來看,除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雙方或將在跨境工業園、農業等領域涌現新成果。

  事實上,中緬共建“一帶一路”已有不少收穫。截至2019年11月30日,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為緬甸帶來直接經濟收益5.2億美元,並有力帶動就業。由中企總承包的皎喜電站每年可産出12.74億千瓦時電力,竣工投産後解決當地270萬人的用電難題。

  許利平還談到緬甸的旅遊資源。“既有美麗風光,又有文化古跡,還是佛教聖地。”他説,旅遊是人文交流的載體,在文化旅遊年的背景下,結合已開展的醫療“光明行”、設立獎學金等民生項目,兩國友好的民意基礎將進一步得以夯實。

  以“國家間典範”影響世界

  中緬關係被稱為“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樹立了大小國家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典範”。受訪專家強調,緬甸作為中南半島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6000多萬人口,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緬關係遠超雙邊範疇。20世紀50年代,正是中國、緬甸和印度三國領導人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作為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關係的典範,中緬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符合新型國際關係構建的要求。”李晨陽説。

  長期以來,中緬雙方在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等方面密切協調配合。翟崑指出,緬甸是非南海爭端方國家,其立場更為中立客觀,在“南海行為準則”磋商過程中往往起到緩衝調解的作用。

  “在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經濟復蘇前景不明的背景下,習主席此訪還將增加世界經濟的確定性。”許利平説,中緬推動經貿合作,對於本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