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一盞沒有熄滅的燈

2019年01月24日 07:33:0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臺灣屏東縣有一條長達120多公里的“溪”,叫屏東溪。溪旁有個小村莊,叫溪州村,這裡的房子一半是現代化樓房,另一半全是典型的高山族民居房。那些房大多依山傍水,辟竹編茅當墻,架木為屋,但在檐桁、橫樑及檻楣上,頗有些講究,用黑、白、紅三色相間地裝飾著人頭紋、鹿紋、幾何紋的圖案,帶著時光深處的記憶,帶著不能停歇的希望。親人們告訴我,在這一片房屋中,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一直有燈亮著的那棟屋,就是我外祖父劉祖甲的舊居。自從我的外祖父1945年離鄉闖世界起,等待他回家的這盞燈就從沒有熄滅過。

  劉祖甲出生在屏東縣的一個望族,因他的叔叔沒有孩子,從小就把他帶過來養著,叔叔也就成了他的養父。劉祖甲從小聰慧,愛學習。臺灣日據時期,他在一家日本人開的工廠裏學習修輪機的技術,憑耳朵就能判斷哪出現了問題,成為了一名遠近聞名的輪機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1945年他決心離鄉闖世界,來到了打拼者的天堂香港。不想一次颱風擊沉了他們的船隻,幸運的是他被人救起,他甚至不知道救命恩人是誰,只知道醒來時他在大陸湛江的一家醫院。他朦朦朧朧記起死裏逃生的一幕,認定應該是湛江漁業公司的水手們救了他。他説是共産黨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留下來報答新中國。這一年是1950年。

  他的赤城與精湛的技術受到了湛江漁業公司熱烈歡迎,常常被派送到福建、上海等地攻堅克難,成為了湛江漁業公司一名輪機長、湛江市政協常委、廣東臺胞聯誼會理事,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在汕尾遇到了他的那一半,相親相愛養育了7個孩子,我母親便是其中的一個。那時福建有對臺廣播,他幾乎每年節假日都要去,他希望他的親人和養父母能聽得到他的呼喚,聽得到關於他幸福的生活。在他第三個孩子也參加了工作的那一年,他帶領全家在湛江港口遊覽,他説:“參加建設社會主義祖國,是臺灣同胞的無上光榮。”這一幕正好被記者拍到,刊登在1974年《湛江日報》。外祖父的愛國情懷、實現祖國統一的眷眷之情感動了他身邊的人。以後他又參加了全國臺灣同胞代表大會,受到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遺憾的是,1983年,他因病離世,沒能回到他的家鄉。臨終時,他囑咐子女,一定要想方設法完成他的心願。

  我的母親劉玉蘭,耳濡目染,是長在紅旗下的一名話務員。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最可愛的人來做報告,其中有一位是毛主席的同鄉。她情不自禁地愛上了他。並跟隨轉業的他,來到“世界人民嚮往的地方”韶山,不久我出生了。

  當《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不久後,海峽兩岸逐漸實現三通,我們總算與親人聯繫上了。當生活漸漸好了起來,母親覺得實現心願的時機到了,為此,興奮得常常睡不著覺。於是,2000年,我陪著母親提著大包小包,到臺灣探親訪祖。

  來到臺灣,我和母親首先看到的就是亮在屋裏的那盞油燈,燈光橘黃透著溫馨,寧靜燃燒蘊著綿長。外祖父的叔父母沒能等到外祖父回來,卻叮囑了臺灣的親人,一天接一天,添加燈油,添加滿滿的思念,添加著可以燃燒的希望,等待遊子回家。我和母親長跪在那不滅的燈盞下,滿眼是淚。我想外祖父一定知道高山族人亮燈等遊子的這個習俗,其中蘊含著多少期盼、多少艱辛、多少鄉愁呵。此時有母親替他看到了這盞始終亮著的燈,九泉之下他會舒心不少吧。

  臺灣的親人看著我們提過來的大包小包,不相信似的問:“這麼貴重的禮品啊?你們那裏有大米吃嗎?你們那裏有牛奶喝嗎?”

  母親笑著説:“現在奔小康社會了,吃不成問題,牛奶都送到家門口了呢。”

  眼見為實。親人們在我們滿滿的行囊、滿滿的燦爛中讀到了豐裕、溫暖與幸福的資訊。我們在親人們疑惑釋然中,看到了常來常往大統一的曙光。

  終於,臺灣的親人們也來大陸了。先是單獨尋訪,後是帶團參訪。

  “大陸變化真快啊!”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大陸真正的富起來,強起來了!”

  表妹更是直截了當:“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啊,表姐,我想來大陸讀研究生,可以嗎?”

  “當然可以,努力吧,我們習大大説了,特別歡迎臺灣年輕人到大陸來追夢、築夢、圓夢呢。”我回答後又問,那盞燈還亮著嗎?

  “亮著,亮著!那屋一直都在,那燈一直都在。那盞燈,不會熄滅,一直要等到兩岸統一,等到你外祖父靈魂安息。”

  我的淚花笑出來了,站在高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口述/趙麗 文/青虹整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