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2018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徵文活動  >   優秀徵文

半生臺灣緣 永遠臺胞情

2019年01月23日 15:53:1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983年我帶著對軍人的嚮往參軍入伍,來到福建對臺前線,從此,與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兵的日子裏,時常會在聆聽一陣陣有節奏的海浪聲時,吟誦余光中先生那首膾炙人口的《鄉愁》,也時常會有“你在那頭,我在這頭”的傷感和無奈。

  後來,我當上了連長,連隊駐于金門對面一個偏遠小鄉村。連隊旁邊有一個臺灣人辦的蝦苗廠,老闆叫林建而。一次親自端著蒸煮好的、熱氣騰騰的大蝦仁,送到我面前給我吃。而我卻帶著敵視的眼光,給予堅決的回絕,推搡之中,連碗帶蝦摔得粉碎。後來,他走了,不知過了多久,我收到了從村長那裏轉來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我知道,你是把我當成‘敵人’,但我是正宗的同胞,我的家鄉就在這個村,目前兩岸儘管處在對峙階段,但我們都是中國人,你辛苦地帶著隊伍訓練,心疼你們是發自內心的……”一段時間,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總想有個給他解釋的機會。

  再後來,我成為營團主官,駐地在東山島,這裡有一個銅缽村,人們通稱為“寡婦村”,這是一坐記錄兩岸悲傷的小漁村。在1950年5月10日的那個晚上,銅缽村被抓走了147個男人,平靜的小漁村成了令人心酸的“寡婦村”。在那裏的日子裏經常會看到觸目神傷的一幕:兵災中失去丈夫的女人,常會成群結隊,來到海灘,遙對雲海深處的海峽東岸,燒香化紙灑酒,遙祭親人,寄託思念。多少次,她們一聲聲嗚咽喚郎君,只聞濤聲起回音;多少回,她們一雙雙淚眼盼歸舟,不見帆影只見雲。“妻在海峽西,夫在海峽東,日日盼夫不見夫,共望海峽水。”這曲曾經在東山民間流傳一時的歌謠,有讓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悲涼與淒楚。總在希望兩岸的親人永享和平,親人不再分離。

  生命裏有所牽掛,專注便會成為一種態度。2010年,我從部隊轉業,毅然決然選擇了對臺工作。牽情兩岸,助臺胞圓夢,也成為我在對臺工作崗位上的一種追求。

  因為是尋求經貿合作的原因,我二年之內去了3次臺灣太子集團。董事長許勝發已經90高齡,他父親臨終前交給他一個任務是一定要找到在江西吉安的老家所在地。為了了卻他的心願,我尋著許姓家族族譜發展軌跡,在河南、福建等地尋找脈絡,歷時半年多,終於找到了他的家鄉,當再次見到他並告訴這一消息時,他心情非常激動,表示一定要在家鄉合作辦一個廠。

  臺商蔡同文(化名)在臺灣的家人眼裏,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落戶吉安僅經營一個小小的娛樂場所。2013年因病在出租屋裏病逝,經過多方溝通找到了他的二個兄弟以及他的兒子,均表示不管,任由當地處置,安葬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為處理他的後事,我積極尋求海協會、海基會幫助,讓其家屬簽字,並在臺商中募捐萬餘元,順利處理了蔡同文的後事。雖然這一事情在他的家人中沒有得到認可,但在臺商中産生廣泛的影響。

  我在臺辦工作8年間,先後30多次赴臺推動兩地經貿文化交流合作,保障各類在臺召開推介會15場次;當好服務員、嚮導員、解説員,為來吉安考察、觀光、探親的2500多名臺商提供了週到細緻的服務;與200多位臺胞建立微信聯繫,積累了廣泛的人脈資源;推動了吉安臺資企業的集聚、壯大和發展,8年內先後對接56家臺資企業落戶吉安,也與島內外廣大臺商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年的傳統節日都會收到來自島內同胞的賀卡、賀信。每當臺灣朋友來到吉安感受到“家”的感覺時,每當與臺灣朋友互稱一聲“兄弟”、“大哥”,或是一次親密的擁抱,都有説不盡的愉悅、興奮和幸福。

  説實在的,在從軍的日子裏,我對“臺胞”是一個陌生甚至是一個敵意的概念,也許是“愛由慕起,情由緣生”吧,如今,臺胞情已成為我融入血液的記憶。“臺胞情”是兩岸歷史文化的積澱,是心與心的交融,情與情的對接,是一份期盼、一份眷戀、一份思念、一份感動。有了這個情,就能跨越時空、消除隔閡,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堅強信念。

  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濃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講話通篇貫徹“兩岸一家親、一家人”的理念,並提出“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要全心全意為臺灣有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等論述。為增進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賦予新的內涵。

  對臺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創舉,唯有潤物細無聲的大愛。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以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為導向,拉近同胞心靈距離,以真誠贏得了臺灣同胞的真情,更加激發了我做好對臺工作的熱情,也成為埋在我心底裏一份永久的親情。(作者:譚強)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