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網路媒體走轉改】新時代,看農村改革“七十二變”

2018年01月24日 14:16:00來源:台灣網

  

  今日的改革開放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台灣網 王鑫 攝)

  台灣網1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王鑫)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新年伊始,1月15日至20日,中央網信辦組織的主題為“新時代,新夢想”2018全國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一行來到安徽,在為期6天的採訪中,記者們先後走訪了皖北、皖西、皖南的5市7村,行程2200多公里,踏足了改革開放的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採訪了革命聖地金寨縣的白塔畈村和劉衝村貧困戶,了解了蕪湖縣六郎鎮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感受了黃山市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的保護與治理。

  小崗村的“變”:一變邁過溫飽線,一變奔向富裕門

  小崗村,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一座能在我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傳奇村莊。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殺頭坐牢”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進入小崗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漂亮。兩側各種風格的小樓,有徽派風格,也有現代造型,而且大多是白墻,看上去讓村子更顯整潔;寬闊的馬路,讓人覺得這不是鄉村;村子裏農家樂、小飯店、鄉村淘寶以及各種生活服務類商店應有盡有。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村裏僅剩的一座茅草房,如今也有了名字,叫“當年農家”,這裡就是當年小崗村的先行者按紅手印的地方,準確的説,這裡才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在這裡,記者們也見到了活生生的“歷史人物”——當年“大包乾”的帶頭人嚴金昌。

  “當初按紅手印,實行‘大包乾’,就是想吃飽肚子,沒想那麼多。”嚴金昌老人笑著為記者講述當年按紅手印的初衷。他説的很輕鬆,但是這一變,讓村民們一夜邁過了溫飽線,也鑄就了小崗村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

  我們了解到,如今嚴老和二兒子一起生活,每個月在村裏企業打工不僅能拿1800月工資,二兒子一家開的金昌食府一年也有幾十萬元的收入。嚴老回憶説,可惜的是,雖然小崗村一夜邁過了溫飽線,但是卻二十年沒摸到富裕門,而這一現狀的該變,要歸功於小崗村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蕭縣人,原就職於安徽省財政廳,2004年作為安徽省第二批選派農村任職幹部到到鳳陽縣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過度疲勞而導致心臟病突發逝世于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

  小崗村現任村委會主任周群之説:“沈浩同志來之後,村裏路通了,小樓也蓋了,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對未來也更有信心了。”村裏人都念著沈浩的好,沈浩精神也被人們廣泛傳頌。

  據周群之介紹,小崗村的改革還在持續,從去年開始,安徽省首批選擇11個縣(區)13個村開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試點,小崗村就是其中之一。小崗村的有形、無形資産折算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個人股,4288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平均股份705股,每股10元。

  小崗村,這個孕育了“大包乾”精神和沈浩精神的神奇土地,就是因為“變”了,小崗村人才吃飽飯;因為“變”了,小崗村才走上了富裕的大道上。

  

  記者們在“當年農家”採訪“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頭戴灰色小帽者)與當年一起“大包乾”的農民(台灣網 王鑫 攝)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