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領航新征程】在深山邂逅“綠富美”

2017年12月02日 21:43:39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鄉村振興系列報道】
在深山邂逅“綠富美”
——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的鄉村振興路徑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嚴紅楓
  穿過下姜隧道,寬闊筆直的淳楊線公路一路與綠道相伴。如果不是有刻著“下姜村”3個字的巨石雕塑在一旁提醒,我們會誤以為走進了景區。寬闊的溪水沿著長長的埠頭潺潺而流,清澈的溪面上,成群的鴨子歡快地嬉戲,白墻黑瓦的民房掩映在綠樹叢中,儼如一幅美麗的“山居圖”……這裡就是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
  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選擇浙西南欠發達地區的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作為自己的聯繫點,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五到下姜村,他將其稱為自己“了解省委決策在基層效果的窗口”。
  蹲點下姜、走訪農家,記者內心的激動一直未曾消去。在10餘年的發展中,這個偏僻小村,從山塢變身産業基地,由貧困村華麗轉身為“綠富美”鄉村,生動譜寫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篇章,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樹起了現實標桿。
  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表示:“下姜村的發展變化得益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村生動實踐的有力例證。”
  治理環境,重現綠水青山
  站在下姜村後山的一處名為“寧靜軒”的觀景臺上舉目遠眺,村落全景一覽無余。雲霧繚繞間,山水相依,清澈見底的鳳林港蜿蜒穿村而過。一棟棟嶄新的三層樓房依山而建,清一色白墻黛瓦的徽派風格,還有農家小院裏的花木扶疏,與村景融為一體。
  以前的下姜啥模樣?“土墻房,半年糧,燒木炭,有女不嫁下姜郎。”這首鄉間童謠描述的就是下姜村的過往。
  過去,下姜村因貧窮而遠近聞名。為了生存,村民們把目光對準了山上的樹木和竹子。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窮困的村民開始“伐薪燒炭”,山上光木炭窯就有40多座,每天有三四萬斤柴火被砍去,村裏的山林資源迅速減少。2001年之前,村裏有150多個露天廁所,再加上家家戶戶散養生豬,整個村臭氣瀰漫、污水橫流,蚊蠅滿天飛。
  下姜村也曾嘗試“改水、改路、改臭”,無奈污染源沒地方處理,村莊環境始終無法得到根本性改善。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指導下,村民家中開始陸續修建起沼氣池,同時配套改造廚房、衛生間、豬圈。
  在村民姜祖海家,記者見到了下姜村第一個沼氣池。“最多時,全村有65戶人家使用沼氣,每年節省用電9000度,節省液化氣6000公斤。”當了20餘年村會計,姜祖海既算“經濟賬”又算“生態賬”:農民使用沼氣做燃料,每年能節省300元,以每個沼氣池年産沼氣365立方米計算,一個農用沼氣池一年可減伐林地3.5畝,減排污水146噸……推廣使用沼氣之後,下姜村的山林資源徹底得到了保護。
  “發展沼氣,這為下姜村憑藉綠水青山謀發展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據老支書姜銀祥介紹,目前全村的農戶都安裝上了節能環保的太陽能熱水器,再也沒有人砍伐山林。
  近年來,下姜村先後編制完成《美麗鄉村精品村總體規劃》《農業産業發展規劃》《景觀規劃》等6大規劃和35項水利、交通、道路等項目設計方案,全力推進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村民精心愛護的綠水青山,成為下姜村展示自我的“金名片”。
  生態立業,充盈村民錢袋
  在下姜村,和風景一樣變得有滋有味的,還有村民們的日子。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給老百姓富足、高品質的幸福生活,是下姜村綠色發展的初心,也是核心。
  下姜村地處深山,地域面積9.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2370畝,耕地面積只有599.3畝,常住人口768人,村民平均不足半畝田地。
  過去,下姜村的蠶桑、茶葉、早稻等傳統農業大多分散經營,農民辛苦一年,收穫卻少得可憐。“同樣一畝地,種什麼,怎麼種,産出效益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葡萄大觀園的負責人姜承堂説。近年來,通過公司化運作,村民有了“三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到園區打工獲得薪金,按照股份獲得分紅。“租金+薪金+股金”,讓村民的收入比原來種糧高出了一大截。
  “為了更好地起到産業發展的示範引領作用,現在葡萄大觀園暫時交由鎮村聯合託管,以後會逐步返租給村民,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品牌包裝、統一銷售。”姜承堂説,僅葡萄種植一項,村民每人平均至少可以增收500元至1000元,這還不包括葡萄大觀園帶來的鄉村遊收入。
  “有了好風景,又有了花果山,其實就等於栽下了‘搖錢樹’。”村黨總支書記姜浩強説,全村人都期待著“最美下姜”變為“最富下姜”,村兩委正帶領村民打造彩色農業示範基地、鄉村遊採摘基地。
  風景變好了,下姜村的民宿産業也蓬勃發展了起來。2016年,村裏的民宿從4家變成了23家、398個床位,遊客人數突破11萬人次。下姜村為此成立了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行銷、統一分客和統一結算的運作模式。今年,該村又瞄準新目標,與上海“途牛網”等旅遊網站建立穩定合作關係,將合作旅行社拓展到30家,爭取用更多穩定的客源來鋪設下姜人的“綠富美”之路。
  讓每個人共用綠水青山帶來的發展紅利,這個夢想已經照進現實。曾經“窮得只夠半年口糧”的下姜村,去年實現經濟收入5109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1902元,比2001年增長了10倍多。今年上半年,全村已接待遊客4.8萬人次,旅遊創收380萬元。
  敬畏祖訓,延續淳樸民風
  “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孫,睦家族,和鄰里……”48字的下姜祖訓已流傳600年,至今仍老少皆知。
  “孩子出門前,我要求他們背一遍祖訓,這成了我們的家規,讓孩子們牢記做人的準則。”村民姜品楚告訴記者,每當孩子出門打工,他都要鄭重交代四個“不準”:不賭博、不吸毒、不做賊、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
  因為無偷無盜,在下姜村,至今還能看到“夜不閉戶”的情景。“我們停在路邊的摩托車從不用上鎖。”村民姜承堂驕傲地説。
  每年,下姜村都要評選“好婆婆”“好媳婦”“五好家庭”,這是評委們最頭疼的時候,因為每戶家庭都有好人好事,難以取捨。
  今年4月16日,下姜村老年食堂正式開業。在這個小小的山村裏,因為兒女在外,留下了很多獨居老人,而食堂正是面向村內70周歲以上的老人。老人自繳兩三元,就可以享用一葷兩素的營養膳食。村裏的年輕人還時常來老年食堂送上時令水果,儘自己一點心意,“招待這些老人的時候,常能想起自己的父母,心裏暖暖的”。
  目前,下姜村還在謀劃對孤寡獨居老人實行每週定期到府走訪制,同時採取黨員、村民代表結對聯繫,關心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給他們送上溫暖。
  人與人的距離,人與自然的距離,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靠近。“祖訓是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傳了600多年,比金子還珍貴;新時代下,我們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年青一代,讓淳樸的民風再傳500年。”姜銀祥説。
  繼承祖訓精髓並賦予時代新內涵:誠實守信、團結一致、創新創業,這是下姜人精神文明的最高追求。如今,48字祖訓已作為村裏的品牌文化來打造,成為新農村建設中最實用的村規民約。
  去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下姜村舉辦起了民俗旅遊文化節。村民們換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樸衣裳登臺演出,朗誦《下姜家訓》,打起村歌擂臺賽,表演民俗技藝,向遊客們展示百年下姜的魅力。
  今年6月,由下姜村村民自導自演、歌頌美好生活的《遇見下姜》舞臺劇也已編排完成。這些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演出改變著村民的精神面貌,融入了下姜人對美好生活的感恩。
  勤政為民,建設強大支部
  64歲的老支書姜銀祥,今年上半年再次“出山”,擔任村黨總支副書記。
  在村委會隔壁的小平房——姜銀祥的家門口,我們看到墻上釘著一塊木牌,上面刻著這位老黨員的承諾:“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村裏的蠶桑原來是散養的,為了提高效益,要轉為連片養,村民開始不支援,姜銀祥第一個拆掉了自家的蠶房。500多平方米的蠶房原本養了幾百隻雞鴨,這一下收入少了近10萬元。幫村民購買蠶種、代辦各種證件、辦理醫藥費報銷……每次去鎮上、縣裏開會辦事,包裏總是鼓鼓囊囊的,裏面都是幫村民們代辦各種手續的材料。
  村里民宿爆髮式增長,規範服務、管好環境很關鍵,但下姜村的黨員年齡偏大,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楓樹嶺鎮黨委為此派出43歲的鎮黨委委員姜浩強兼任村黨總支書記。“他年輕,抓發展大方向。我對村裏情況熟悉,給他當幫手,把村裏的日常事務抓起來。”姜銀祥的普通話帶著鄉音,聽起來十分親切。
  上任3個月,姜浩強已熟絡每家每戶。走村入戶間隙,他電話不斷,説的都是“露營”“民宿”“農旅項目”……他坦言:如何打響下姜的鄉村休閒品牌,如何讓村子發展得更好,讓村民生活得更舒心,這些對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而言,就是趕考。
  村黨總支發動村裏的41名黨員帶頭,每人主動包乾聯繫幾戶村民。有的聯繫菜農,幫助銷售土特産;有的指導垃圾分類,建設美麗庭院;有的成立便民服務隊,免費維修電器……下姜村的旅遊事業,如今搞得有聲有色。
  “我們要以最快速度行動起來,把風景做長,把盆景做精。”姜浩強説,以民宿為核心延長産業鏈,往上開發露營公園,往下發動村民製作薑茶、姜餅等系列農特産品,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楓樹嶺鎮黨委書記湯燕君告訴記者,一個更廣闊的“鄉村振興計劃”正在醞釀中。下姜村已走過了脫貧致富的階段,下一步,打算跳出下姜看下姜,聯手周邊村鎮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爭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示範,在新時代建設一個新的下姜。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02日 12版)

[責任編輯:張麗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