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本質與特徵

時間:2013-12-26 11:13   來源:湖南日報

  50年前,毛澤東認為“楓橋經驗”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讓群眾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二是依靠群眾力量能把事情辦好。他要求將“楓橋經驗”總結推廣。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始終相信群眾、關心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思想本質與鮮明特徵。

  相信群眾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與核心。堅持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是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法寶。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系統地概括和論述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歷史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及密切聯繫群眾的方式方法。他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對 “忠孝仁義”作出了全新闡述:“要特別忠於大多數人民,孝于大多數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數人,對大多數人有益處的就叫仁;對大多數人利益有關的事情處理得當叫義。對農民的土地問題,工人的吃飯問題處理得當,就是真正的行仁義。”他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作為黨的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黨的七大上,他把“密切聯繫群眾”概括為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八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寫入了“群眾路線”的概念。鄧小平把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概括為: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這“三大法寶”共同構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哲學基礎。由此可見,群眾路線不僅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與核心。

  關心群眾是毛澤東思想的智慧和靈魂。中國共産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究其原由,就是我們黨始終是代表大多數群眾利益的。毛澤東始終把人民群眾看作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依靠力量,從實踐和理論高度把自己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是視人民為父母。“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共産黨是魚,老百姓是水;水裏可以沒有魚,魚可是永遠也離不開水啊!”毛澤東曾多次這樣説過。正是毛澤東的這種“視人民為父母”的情懷,才能讓到達延安時8000人的紅軍隊伍在10年間增加到120萬人。二是把人民當“上帝”。毛澤東在會見南斯拉伕客人時説:“人民就是上帝。”毛澤東把人民群眾稱為“上帝”,深刻反映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本質特徵。三是為人民謀福祉。毛澤東在論述社會主義經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時指出:“搞社會主義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鴨、雲南火腿不好吃”,“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羊肉、鴨子應該更好吃,更進步,這才體現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毛澤東的這些話,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依靠群眾是毛澤東思想的源泉和準則。毛澤東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第一,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1945年,黃炎培和章伯鈞等人應毛澤東邀請赴延安考察,黃炎培提出了“歷史興亡週期律”問題。毛澤東當即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第二,群眾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在毛澤東看來,人民群眾不僅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因素,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決定力量。第三,群眾是創造物質財富的主力軍。1938年,日本侵略軍對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滅絕人性的 “三光”政策;國民黨也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面對如此嚴峻的困難,毛澤東提出了“發展生産,自力更生”的口號,放手發動廣大群眾開展大生産,取得了顯著成效。1942年底,黨中央又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産運動,不僅做到了自給自足,還使邊區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這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緊緊依靠群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會不斷向前推進。

  (執筆:長沙市委講師團主任 喻壽奇)

編輯:張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