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辭沙”祭海盛況再現,赤灣 500 年習俗保留至今
2019年4月27日(農曆3月23日),第六屆非物質文化遺産 " 辭沙 " 祭媽祖大典活動在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內進行,約有上千人從粵、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各地前來拜祭,祈求天后賜福平安,護國佑民,海晏河清,風調雨順。
" 辭沙 " 祭祀大典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有600余載,是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獨有的祭祀習俗,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傳承至今以 " 太牢 "、" 沉海 " 祭祀海洋和海神的官方祭祀儀式。位於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曾是我國沿海地區規模最大的、擁有九十九道門的天后宮,也是深港地區歷史上頗負盛名的人文景觀,為當年新安八景之首,是內地現有僅存的 3 座由朝廷敕建的天后廟之一。2019年4月26日,為弘揚深圳市的優秀傳統文化,恢復赤灣天后古廟這一歷史古跡原有的鎮門和牌坊,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赤灣天后古廟牌坊落成。
" 辭沙 " 祭祀大典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國家使節出使各國前,在今廣東省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前沙灘上舉行的祭祀活動,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僅存用 " 太牢 " 來祭祀海洋的最高規格的官方祭祀儀典。2006年," 辭沙 " 大典相繼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所謂 " 辭沙 ",乃祭祀沙礁之意。古代航海者在經過江(河)入海口時,常遇忽有忽無之沙礁,認為此乃海底鬼神作祟,需祭禳乃滅,祈求海神的保祐。明代鄭和出使西洋,開闢 " 海上絲綢之路 ",其第二次是從廣東出發。深圳赤灣天后宮,位於廣東珠江和南海的交匯處,是古代國家使節出使東南亞的必經之地。永樂六年 (1408) ,使節張源出使暹羅國,在廟前海灘上,乙太牢為祭品,太牢祭畢之後,將太牢沉于海。這一祭祀的儀式稱為 " 辭沙 ",這一儀典成為使節出使西洋的一項重要傳統。
2014年,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首次恢復了官方祭祀 " 辭沙 " 大典,活動主要分為齋戒、陳設、省牲、正祭四個步驟,正祭當日包括迎神、進爼、三獻禮、頌祝文、送神、望瘞、祭海等程式,最後祭畢將太牢沉于大海。
2019年4月27日上午9點30分,深圳南山天后博物館(赤灣天后古廟)嚴格遵循古制,恢復古禮,以《大明集禮》、《新安縣誌》等典籍記載為依據,結合嶺南傳統文化,舉辦第六屆 " 辭沙 " 祭祀大典活動,再現明代祭祀海洋的場景。本次 " 辭沙 " 祭海大典由粵、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地區媽祖廟的代表擔任承獻官,借助媽祖文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以及 " 一帶一路 " 的人文交流。
赤灣 " 辭沙 " 大典不僅僅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重要的是,它目前唯一有可能屬於古代國家級的海洋祭祀儀式,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具有巨大的價值,能夠重新定義深圳海洋文化的高度與深度。21 世紀中國提出建設 " 一帶一路 " 的構想," 辭沙 " 大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 " 一帶一路 " 建設的重要文化資産,對於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促進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作用。
深圳晚報記者 馬琳潔 曾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