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赤灣天後宮舉行祭祀大典 穿越500年 再現“辭沙”盛況
赤灣天後宮曾享譽東南亞
在深圳,人人皆知弘法寺,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南頭半島的最南端臨近赤灣碼頭的地方,矗立著一座歷史更為悠久、文化底蘊更為深厚、享譽港澳臺和東南亞的媽祖廟——赤灣天後宮。
傳說赤灣天後宮始建于南宋時期,最初命名為“赤灣天妃廟”,該名稱沿用近四百年,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才更名為“赤灣天後宮”。赤灣天後宮建築規模越來越大,到明清時期,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最大的媽祖廟。據說,鼎盛時期,赤灣天後宮佔地900余畝,有數十處建築、120余間房屋,殿宇巍峨恢宏,廟貌氣象萬千,最壯觀的是擁有99道門,這在媽祖廟中是絕無僅有的。
令其為世人所知的,是與鄭和的那段淵源。明永樂初年,三寶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舟師遠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赤灣天後宮為重要一站。據《天後志》記載,當年鄭和率船隊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海域遇險,請禱于天後。天後顯靈,救助鄭和。鄭和歸朝,復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祠廟。同時,明代朝廷還曾頒文,凡另外是朝廷使臣出使東南各國,經過這里時必定停船祭祀。這些歷史,足以印證赤灣天後宮當時的歷史地位。
大典完整重現“辭沙”盛況
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是天後娘娘的生日,俗稱“天後誕”,這是赤灣天後宮最熱鬧的時候。從“天後誕”的前半個月開始,每天都會有大批信徒趕來祭拜媽祖。在赤灣天後宮的祭媽祖大典中,最特別的要數“辭沙”祭祀大典,這也是赤灣天後宮獨有的。
赤灣天後宮新一輪修葺完工,自4月19日起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南山區注重對“辭沙祭媽祖”活動的推廣與保護,今年天後宮舉辦的2019年“辭沙祭祀大典”包括重現500年“辭沙”的盛況。
所謂“辭沙”即辭別沙灘,投向茫茫大海。最初,漁民和使臣為祈求天後娘娘庇佑,將豬、牛、羊三種牲畜的肚子挖空,填上草,放在海邊,祭祀完畢後再沉于海底。後來,“辭沙”就成為從赤灣出海前一種固有的隆重儀式的名詞。這一習俗,歷經500多年,中途因填海將祭祀活動由沙灘移至宮廟,除不再將豬、牛、羊沉入海底以外,其他習俗一直保持至現在。
記者在大典現場看到,不少信眾一早就來到天後宮上香祈福,大典正式開始時,只見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現場嘉賓進行沐手就位、鳴鐘鳴鼓、獻花敬香、迎神、奠幣等十五個程序。在最激動人心而又壯觀虔誠的“海祭”程序中,所有酒爵、牲尊都帶上祭祀船只,船只緩緩駛到寬闊的海域中,信眾齊聲念唱“迎海神”,祭品、鮮花一一投入海中,祈求四海清平、國運昌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沒想到深圳還有這樣的民俗活動。”一位前來參加活動的市民感嘆,祭祀大典加深了大家對深圳歷史和風土人情的了解,讓人驚嘆、感慨。
編後語
自南宋以來,已有七八百年。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個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赤灣天妃廟也早已更名為赤灣天後宮。但是,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心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幸福美滿……
赤灣天後宮承載了一段漫長的歷史,也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古老印記,更是傳統文化的象徵。現代城市飛速發展,赤灣天後宮並未被忘記,還得到多次修葺,使其對外免費開放,這是值得點讚的。同時,“辭沙”大典的延續,讓更多人接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讓今人更多地體會到了古人的心理。
古人的心願早已成為現實,現代人在努力經營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期待著將來的生活更加美好。(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