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長江經濟帶的綠色“蝶變”

2022-03-21 16:28: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國家到沿江各地,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來看記者的一線調研。

  在位於長江入海口的南通段,一群國寶江豚來到這裡安家落戶已經連續兩個月,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他們可愛的身影。在江岸上,大片梅花競相盛開,春意盎然。到江邊看江豚、賞梅花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而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全國最大的露天硫磺集散地,污水橫流、灰塵滿天飛。

  “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像這樣的場景,過去在整個長江沿線比比皆是。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規矩、劃定紅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強調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再到要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總書記為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擘畫宏圖。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沿江省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啟動“十年禁漁”。四川、貴州、雲南三省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共同保護長江上游生態。在中游的湖北武漢將長江生態治理向縱深推進,阻斷城市污水流入長江。在下游,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同治理、共用數據、聯防聯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沿線考察,點讚長江發生的滄桑巨變。

  習近平總書記説:“我對你們這裡壯闊的長江,我印象特別深刻,這次來,你看這個景色,過去也知道,這些低散亂污的地方,確實是滄桑巨變。這樣的一種幸福生活也是你們自己親手建設出來的,奮鬥出來的,也祝你們這裡的生活更美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大的發展,而是要立下生態優先的規矩,倒逼産業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沿江各地發展觀念悄然轉變。在上游,四川天府新區將七成面積規劃為生態空間,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準入。在中游,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基礎設施、産業創新、公共服務等方面深入共用,協同發展。在下游,江蘇破解化工圍江,關閉退出沿江1公里內化工生産企業。如何將長江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的新優勢,成了江蘇多個沿江經濟開發區的重要課題。

  這個位於長江海門段臨江新區,曾經以化工為主的工業園區如今變為200多家生物創新醫藥企業聚集的高科技産業園區,各類高技術人才也紛至遝來,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

  如今,這個高科技産業園年産值已經突破了百億元。可以説,沿江11省市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21年,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2.8%,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兩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濱水空間回歸群眾生活。與此同時,沿江11省市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從2015年的45.1%提高到2021年的46.6%,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47.7%提高到50.5%。

  共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行走長江兩岸,看到的是長江沿線發生的巨大變化,而體會到的則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一江清水、百業興旺,正是新時代的中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出的一條永續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