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懸鍾馗像

2022-06-01 11:19: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懸鍾馗像

  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挂鍾馗像的由來及鍾馗簡介

  習俗介紹

  1.挂鍾馗像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鍾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醜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後鍾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張挂的門神。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挂鍾馗象了。

  2.詩語內容編輯啟功先生的《題鍾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而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過一幅鍾馗圖:鍾馗靴帽整齊,雙手袖于袍內,以石為枕,臥眠于地,並題五言詩道:

  “春眠不覺曉,

  鼾聲驚飛鳥。

  人間鬼太多,

  鍾馗累壞了”。

  諷喻極為深邃。北京的青年畫家周旭畫了鍾馗專輯。畫集內的鍾馗極為傳神並得到不少開國元勳的共鳴—“此公不可少”。看來現代人更需要鍾馗。

  3.歷史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説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係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里為陜西省秦嶺中段終南山戶縣阿姑泉牡丹園下),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虬鬢,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他赴長安應試,鍾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鍾馗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皇用狀元官職殯葬。傳説唐明皇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而奔,這時,大鬼捉住小鬼後,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醜無比,頭戴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自稱是終南山(阿姑泉牡丹園下)落第進士,因科舉不中,撞死於階前。他對唐明皇説:“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驚醒後很快病癒,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鍾馗捉鬼圖》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馗)

  端午節是驅邪辟毒的節日。那一日中國民間常用三樣辟邪的寶物:鍾馗像、天師符和雄黃酒。三者都與道教有關。符和酒且不論,單説這鍾馗像,唐以前是沒有的,畫第一張鍾馗像的是誰呢?就是唐玄宗時的畫師,後代稱“畫聖”的吳道子。

  唐玄宗一次遊幸驪山,回來後染了瘧疾。白天臥床養病,朦朧睡去,夢見一個小鬼偷了楊貴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問他是誰,那麼大膽。小鬼回答説:“我嘛,叫做‘虛耗’,能耗盡人家財物,讓喜事成憂。”皇帝大怒,正想喚武士擒拿,突然見一個大鬼奔來,戴著破帽,穿著藍袍,圍著牛角腰帶,一隻腳赤,一隻腳套著舊朝靴,一隻眼是瞎的。小鬼一見大鬼,便繞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那大鬼伸出手指挖出小鬼的眼睛,然後將他身體劈開,啃吃個乾乾淨淨。玄宗問道:“你是什麼人?”那大鬼奏説:“臣是終南進士鍾馗,武德間應舉中了進士,卻因長得醜被黜,臣撞死在階下。皇上憐憫,賜我進士綠袍下葬,臣感謝聖恩,發誓為陛下清除虛耗鬼和其他妖孽。”話説完,玄宗也就夢醒,纏身多日的病痛一時全消。玄宗召來吳道子,將夢中形象述説一遍,讓他畫出鍾馗像。吳道子奉詔,立即構思,恍惚中似乎眼見鍾馗在前,便展開素毫,一揮而就。玄宗一看,那畫上鍾馗與自己夢中形象完全一樣:左手捉住小鬼,右手挖它的眼睛。玄宗驚嘆吳道子畫得逼真傳神,説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夢似的。”

  吳道子的鍾馗畫精絕一時。到了五代時,後蜀皇帝對此畫極為欣賞,但對畫上鍾馗用食指挖鬼眼有些不滿,便召來當時名畫師黃筌,説道:“這鍾馗如果用拇指去挖鬼眼,便更加有力。你給我改一下。”幾天后,黃筌將吳道子畫仍然呈回,自己另外畫了張用拇指挖鬼眼的鍾馗,皇帝不滿地問道:“我是讓你改吳道子的畫,為什麼不照辦?”黃筌回答:“吳道子畫的鍾馗,一身之力,神氣摶聚眼色注視,全在食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輕易改動。只好按陛下意思另畫一幅呈上。”從黃筌以後,畫鍾馗的越來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構思,所以流傳在民間的鍾馗也是千姿百態。不過,貌醜而威猛,正氣凜然,則是所有鍾馗像的共同特點。他的使命呢,也都是為人們驅邪捉鬼,所以多被懸挂在廳堂、居室。也有將他的畫像挂在後門的,因為根據民間傳説,鍾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宮的後宰門前,所以請他來做了後門的門神。

  鍾馗,是中國民間傳説中驅鬼逐邪之神。鍾馗是中國著名的民間神之一,後來被道教納入神仙體系,他的主要功能是捉鬼。德宗下昭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斬妖驅邪”;並用狀元官職殯葬。

  相傳,中國的唐朝(681-907年)時期,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遊後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治好,皇帝非常著急。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小鬼盜走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正要派武士驅鬼,忽見一大鬼奔進殿來。此鬼蓬發虬髯,面目可怖,頭係角帶,身穿藍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一伸手便抓住那個小鬼,剜出眼珠後一口吞了下去。玄宗駭極,忙問是誰?大鬼向玄宗施禮,自稱是終南山鍾馗,高祖武德年間,因赴長安應武舉不第,羞歸故里,觸殿前階石而死。幸蒙高祖賜綠袍葬之,遂銘感在心,誓替大唐除盡妖魅。唐玄宗醒後,病也霍然而愈。玄宗令畫家吳道子按其夢中所見畫一幅鍾馗圖。圖成,玄宗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將吳道子《鍾馗捉鬼圖》鏤板印刷,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由於這位皇帝本身就是一位狂熱的道教信徒,在他的大力支援下,此後,鍾馗作為捉鬼之神的地位就逐漸確立。除了捉鬼之外,有關鍾馗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鍾馗嫁妹”等。在民間,人們用他的形象製作成各種藝術品,放置在住宅裏或大門口,希望驅逐邪惡,獲得平安。另外還有無數關於他的文藝作品,包括戲劇、小説等。

  民間懸挂鍾馗圖,原來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畫鍾馗,或贈人、或自挂。這種改變源於乾隆22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鍾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後逐年相沿成俗。

  歲月悠悠,鍾馗這個“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題鍾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方成畫過一幅鍾馗圖:鍾馗靴帽整齊,雙手袖于袍內,以石為枕,臥眠于地,並題五言詩道:“春眠不覺曉,鼾聲驚飛鳥。人間鬼太多,鍾馗累壞了”。諷喻極為深邃。北京的青年畫家周旭畫了鍾馗專輯並蒙他送我一本。

  鍾馗是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貼于門戶是鎮鬼尅邪的門神,懸在中堂是禳災祛魅的靈符,出現于儺儀中是統鬼斬妖的猛將,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的鍾馗戲、鍾馗圖。連《本草綱目》裏,也收錄用鍾馗像燒灰以水沖服或配和其他藥面成丸以治療難産、瘧疾等症的“秘方”。據中國《民俗》雜誌報道,時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甚至還有人為治病延請巫師舉行所謂“鎮鍾馗”捉鬼驅妖、安宅保太平的儀式(施漢如、楊問春《“鎮鍾馗”儺儀記》)。

  對普通百姓來説,“鍾馗打鬼”之類的故事幾乎人人熟知。鍾馗信仰在民間的影響既深且廣。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鍾馗這位神通廣大的神祇其身分來歷,恐怕就不是一般人能夠説得清了。事實上,這個問題自唐代以來就令許多學者爭論不休。近隨著民俗文化熱的興起,鍾馗信仰的起源與流變等問題又被提出,眾多學人各抒己見,歧説紛見,迄今尚無定論。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鍾馗其人其事的是唐盧肇的《唐逸史》:開元年間(713-741),盧肇是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的進士,距開元時代已有一百多年,所敘未必是事實。但是皇帝賜給大臣鍾馗畫像作為新年禮物,的確是盛唐以來的慣例,如開元時的名人張説及其後的劉禹錫等,都有謝賜鍾馗圖和歷日表的作品傳世。另外,人們還在敦煌遺書中發現了唐寫本《除夕鍾馗驅儺文》,是為鍾馗已在大儺儀中扮演主角的實證。凡此,可見鍾馗信仰至晚從盛唐起已成為全社會的風尚。所

  在鍾馗俗信興盛未艾的熱流中,北宋沈括首先對唐玄宗夢鍾馗的故事提出質疑:宋仁宗皇祜年間(1049-1054),金陵上元縣曾發現一處古冢,乃南朝宋征西將軍宗愨母鄭夫人墓,由碑文可知,宗愨有妹名叫鍾馗。此外,後魏有李鍾馗,隋將有喬鍾馗、楊鍾馗。因知“鍾馗之名從來亦遠矣,非起自開元之時”(《夢溪補筆談》卷三)。明人郎瑛、胡應麟等多從其説,但結論有別。郎瑛認為鍾馗的原型就是北朝人堯暄,其人本名鐘葵,字辟邪,“馗”乃“葵”字訛傳,由於他表字“辟邪”,所以後人才附會出捉鬼的故事。胡應麟提出,鍾馗捉鬼的傳説“蓋自六朝之前固已有之”,所以堯暄曾取名鐘葵而字辟邪,南北朝時名叫鍾馗的人很多,可能都取義於此。

  明楊慎和清顧炎武、趙翼等根據《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終葵首”、《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等資料,認為所謂鍾馗係由“終葵”演變而來。“終葵”是一種利器—椎,“大圭”是古時天子的儀仗,上端形狀像椎,故雲“大圭終葵首”。齊人説話遲緩,把“椎”的發音拖成了兩個音節,乃成“終葵”。古人以椎為作戰的利器,故《後漢書馬融傳》中有“翚終葵,揚關斧”的描繪。“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南北朝時許多人取名鐘葵或鍾馗,是希望像古人用以刺鬼的武器終葵(即利椎)那樣,令所有的鬼魅望而生畏,這種意義到了唐代最終傳變為人格化的“鍾馗”。隨著秦漢文書大量出土,古代盛行以椎擊鬼的事實已被證明。如秦簡《日書詰篇》雲,人被哀鬼纏上,可“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西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也記有用鐵椎擊鬼治病的法術。故有人認為顧炎武對鍾馗起源的解釋是可信的。

  今人常任俠、馬雍均寫有鍾馗考,各抒己見,但立論大致不脫明清人士的窠臼。唯何新、王正書兩人別開新説。

  何新認為鍾馗本來就是人名,與所謂“椎”或“終葵”者了不相關。鍾馗的原型,是商湯時的巫相仲傀,其名在《尚書》、《左傳》、《荀子》中又作“仲虺”、“中歸”、“中壘”。商人事鬼,凡政官都兼巫祝,仲傀為巫相而兼驅鬼之方相。傀者,面具也;驅鬼必戴面具,面具之形甚多,因而發生仲傀多首的傳説。仲傀以同音演變為仲虺,虺乃神話中的怪蛇,於是仲虺又演變為九首巨蛇之“雄虺”(《天問》)、食魅之“雄伯”(《後漢書禮儀志》),連《山海經》佚文中閱領眾鬼的“鬱壘”(參見本書《貼神把門與度朔山神話》),實際上也是仲傀與雄虺傳説的又一變形,鬱壘即中壘的變稱。要之,由驅鬼之巫相的真人仲傀,變為食鬼怪獸鍾馗,變形愈繁,去真相愈遠,但也留下一絲痕跡:古人命名常以字釋名,鍾馗之“馗”乃“九首”合文,《天問》:“雄虺九首”,則仲虺以“虺”作名,而“馗”—九首,或即其人之本字也(《文史新考鍾馗考》)。

  此説既出,贊同者有之,但亦有人質疑,以為商人事鬼而不逐鬼,況且也沒聽説仲傀或仲虺有何逐鬼的業績。王正書認為,鍾馗其人及歷代驅鬼辟邪的觀念,實起源於上古巫術,他是由先代位居祝融之號的重黎衍生而來。重黎在上古史中有重黎、重回、句芒等稱呼,句芒在傳説中又被描繪成介於天地、神人之間的負有特殊使命、生有特殊形貌的人物,其使命之一便是居巫職,有《史記天官書》記載可證。到了商代,秉其職而取其名的是仲虺,實際上仲虺即重回(重黎)的音轉。至於“終葵”,本指一種椎形體,由於重黎在從事神巫職能時所戴羽冠取自此形,故在商代約定俗成為從事巫職的標記。商代通行以職為氏,所以由仲虺形成的族係也被稱為“終葵氏”。到了周代,這個神職集團又改稱“方相氏”。方相氏的得名與終葵氏相同,都從上古神巫頭部的裝束引申而來,區別在於“終葵”源自羽冠,“方相”源自面具。這種以方相氏為中心的驅鬼風俗,一直沿襲至唐代。要之,自上古時代的神巫重回,到商周時代的仲虺、終葵氏和方相氏,都是鍾馗的原型,無論在性質上或稱謂上都是一脈相承的(《鍾馗考實》)。此説與何新的見解相比有一致之處,只是將鍾馗的來源更往上溯自重黎。但亦有人以為重黎或句芒都是神話傳説中的形象,未必能印證實有其人。何況如果自重黎以至仲虺、終葵、方相為一脈相承的話,為何漢晉文獻中不見“終葵氏”的記載,而直到南北朝時才又突然冒出了許多“終葵”或“鐘葵”、“鍾馗”。這個長達數百年的空白性中斷,實難解釋。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