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2022-03-02 09:21:00
來源:安徽日報
字號

  讓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訪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

  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憨厚的笑容……初見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覺得他更像一名農民。“在小麥育種試驗田裏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我在裏面待多久都不覺得累。”馬傳喜告訴記者,從大學跟著導師做小麥種植實習算起,30多年來,他一直在和小麥種子打交道。也因為這份和農業的感情,他在政協委員履職中一直關注我國的種業創新和糧食安全。

  有種才能有糧。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現代化水準的最重要科技支撐之一。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馬傳喜認為,這場戰役能否打贏,取決於三大要素,一是可用的種質資源,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三是公平的競爭環境。而有效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及其執行力是其中的關鍵。

  經過深入調研,馬傳喜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加強種業科技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的提案》,建議改革我國植物品種權保護制度,探索對實質性派生品種或使用授權品種進行育種作出明確規定,試點對植物品種提供專利保護;改革科研院所種業技術成果考核評價辦法,以專利技術市場價值評估和轉讓經濟效益作為導向,鼓勵育種科研人員結合種業發展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引導企業採用“專利技術+品種權保護”模式樹立自己的研發優勢,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推進種業自主創新。當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種子法》進行修改,該提案中的建議被部分採納。

  過去幾年,馬傳喜讓調研沾滿泥土,把提案寫在大地上,圍繞種業創新、良種保護、糧食安全等領域,先後提交了8件提案,全部立案,並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答覆。

  “今年,我將繼續把關注重點放在種業科研創新上。”馬傳喜告訴記者,我國有7000多家種業公司和龐大的育種科研隊伍,但是,種業科研應用水準仍相對落後。如何扭轉這一現象,馬傳喜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表示,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建議加大高校、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強化政府扶持鼓勵,不斷暢通種業創新要素流動,促進良種技術發展,努力讓“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讓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記者 李浩)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