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要到了 聽洛陽這些文物“講”節日民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這首由唐代詩人林傑所作的《乞巧》,雖知名度不高,卻言簡意賅描繪出七夕節浪漫纏綿的兒女情長。
14日是農歷七月初七,即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咱們一起到洛陽民俗博物館找找那些藏在文物中的兒女情長——
●七夕刺繡馬褡
這件馬褡是洛陽民俗博物館的藏品,質地為白色麻布,兩側有布兜,上面用藍色線條針繡有“幸遇七月七牛女長相會”“民國三八年九月廿三日”字樣及喜鵲等象徵七夕的圖案。馬褡整體造型簡潔大方,色彩搭配對比明顯,刺繡線條均勻,凸顯出北方地區民間刺繡的審美情趣。
馬褡,是一種披在馬背上的大型褡褳,下垂的兩頭可以用來裝東西,放衣物、行李等物品,在以馬為交通工具的年代使用較為普遍。年代久遠,馬褡的主人已無從考證,但從上面的刺繡內容推測,它可能寄托著家中妻子對遠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洛陽民俗博物館館長趙光付介紹,“牛郎”“織女”最早出現于《詩經·小雅·大東》中:“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此時的“織女”“牽牛”還只是指天上的星宿,之後牛郎織女的傳說才逐漸形成。傳說天上的喜鵲會為牛郎織女架一座鵲橋,由此,喜鵲、鵲橋也成為七夕節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