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母親河畔的中國】尋找洛陽文化出圈的“流量密碼”

2021-10-20 20: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今年以來,從《唐宮夜宴》《芙蓉池》到《洛神水賦》《龍門金剛》,河南衛視的“奇妙遊”系列節目一路開挂,令人驚艷,隋唐洛陽城、洛邑古城等洛陽地標也頻頻進入人們的視野,活潑可愛的唐宮小姐姐、美出天際的洛水女神更是引人注目。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些年,洛陽是如何打造獨特文化IP的呢?

  九州池夜景(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現代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讓文物活起來,就要讓博物館裏的文物“轉”起來、“智”起來、“動”起來,深度融入人們的生活。

  二里頭遺址地處河南洛陽東部,這裡曾是距今約3800-3500年的夏朝都城。目前,這裡已發現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城市幹道網、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官營作坊區等等,出土的乳釘紋青銅爵、網格紋青銅鼎、七孔玉刀等珍貴文物令世人大開眼界。深秋時節,記者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眼望去,路旁的蘆葦隨風盪漾,還有村民不時騎車經過。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副館長侯玉珂介紹,這座博物館的附近都是村莊。以前,村民基本上是不會去博物館的;現在,博物館就在家門口,很多人都來參觀,這就更好地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在3D、VR、5G等新技術的支援下,博物館還搭建了網上展廳,吸引了眾多網民觀展。去年,洛陽市政府投資近千萬打造數字化博物館,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全面復原展示以二里頭遺址為核心的二里頭文化整體面貌,為夏文化插上數字的翅膀,讓文物“活起來”。自2019年10月開館以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累計接待遊客近300萬人次。

  夜幕降臨後,洛陽城內,華燈初上,在目前國內發現的等級最高的城門樓遺址——應天門遺址內,“古城夜韻”燈光秀將音樂、影片、建築、歷史等融為一體,講述洛陽千年曆史變遷。隋唐皇家園林——九洲池也披上了絢爛的霓裳,令人大飽眼福。洛邑古城裏的水幕秀《三生三世牡丹情》放映時,周圍更是遊客如織,水泄不通。現代科技賦能,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以及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更加鮮活起來。

  洛邑古城夜景(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攝)

  借國潮新風尚,打造沉浸式體驗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年輕一代有平視世界的足夠底氣,“國潮風”強勢崛起。

  今年,河南電視臺于洛邑古城實地取景拍攝的《中秋奇妙遊》播出後,在全國引起了熱烈反響,濃濃的中國風打動了不少年輕人。洛邑古城趁機推出了唐風市集夜遊活動,用場景講述盛唐故事。

  洛邑古城位於洛陽市老城區,被譽為“中原渡口”,景區內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廟、妥靈宮、四眼井、金元古城墻遺址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在這裡,打卡點古色古香,非遺文化琳瑯滿目,市井遊戲妙趣橫生,著漢服、換銅錢、逛集市、淘古玩、觀百戲、遊燈市等活動吸引了很多遊客參與。集市上,灰衣長袍的小販、青絲雲鬢的老闆娘,讓遊客能夠親歷一場“沉浸式”的古代購物狂歡,“穿越”體驗盛唐市井文化。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截至目前,洛邑古城入園遊客總量已突破1767萬人次。深挖老城區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強化文旅融合,洛邑古城正逐漸成為洛陽文旅的新IP。(中國經濟網記者 武曉娟)

  (責任編輯:李焱)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