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上海到嘉興——夢想起航地的圓夢之旅

2021-08-12 08:41: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杭州8月11日電 題:從上海到嘉興——夢想起航地的圓夢之旅

  新華社記者肖春飛、袁震宇、俞菀、吳振東

  興業路76號、博文女校、上海北站、嘉興站、南湖紅船……1921年夏,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後受法租界巡捕襲擾,轉移到浙江嘉興繼續進行。一百年後,新華社記者循著當年一大代表的足跡,重走上海到嘉興之路,如同翻開百年曆史畫卷,中國共産黨夢想起航地的蝶變密碼躍然眼前。

  位於上海興業路76號的中共一大會址(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這片飽經滄桑卻又充滿活躍創新的土地,見證了通過百年奮鬥,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裡每一幅繁榮圖景都在訴説:中國共産黨始終與中國人民在一起,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

  這是嘉興南湖紅船(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夢想從這裡起航

  “我們要換一個地方開會,最好是離開上海,躲開法國巡捕。”

  “到哪兒去繼續把會開完呢?代表的意見不一。我想到我家鄉嘉興的南湖……”

  根據資料記載,在中共一大代表李達及其夫人王會悟等人的回憶中,代表們商議決定從上海轉移到嘉興繼續開這次會議。“決定後,李達同志叫我當晚去上海北站了解到嘉興車的班次。”王會悟曾回憶説。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展示的李達、王會悟夫婦的照片。新華社發

  早晨7點35分從上海北站出發的104次早班快車,于10點13分抵達嘉興站。滬寧、滬杭甬鐵路管理局印製的1921年《滬杭甬滬杭線行車時刻價目表》,登載了滬杭間最快列車的時間。

  經過黨史學者考證,部分一大代表于8月初搭乘這趟列車,從上海轉移至嘉興。車輪滾滾向前,中國歷史翻開嶄新一頁。

  為什麼是嘉興?有歷史的偶然性,更有歷史的必然性。

  “1909年通車的滬杭鐵路,是江浙愛國力量從英國手中爭回路權後興建的,而且起點從蘇州改成了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岳欽韜説,“嘉興這片土地充滿了鬥爭精神與創新精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江南地區第一場反侵略的戰鬥就發生在乍浦。1911年辛亥革命光復嘉興的革命群體創辦了嘉興女子師範學校,正是這所學校培養了王會悟……”

  基於史料文獻,我們大致能想得出,一百年前中共一大代表們沿途看到的景象:軍閥混戰,落後的民族工業,凋敝的鄉村,窮苦的農民……

  如果他們看到今日的新貌,該是何等欣喜——沿滬杭高鐵一路南下,窗外長河如帶、碧湖如玉,滿眼是江南水韻。與交通大動脈地理空間高度重合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串聯起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城鎮化水準最高的連片區域,上海、嘉興皆在其中。

  五年來,這條科創走廊的“含金量”與“含新量”不斷提升,扮演著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引擎”的重要角色。在全國率先探索跨省市“一網通辦”,進一步加速了長三角城市間的互聯互通。

  這是G60科創雲廊(2020年7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越來越多的企業唱響“雙城記”,越來越多的人過上“雙城生活”。上海人王文軍現在是嘉興華悅包裝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幾年前,他把企業搬到嘉興平湖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平湖園區,早上從上海奉賢的家中出發,開車45分鐘就能到公司。

  “前方到站,嘉興站。”

  “同樣的路程,100年前一大代表們坐快車,要將近3小時,如今,滬嘉兩地之間最快的高鐵只需要27分鐘。”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嘉興車務段黨委書記董偉鑫説。

  這是嘉興火車站(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鐵路建設是中國共産黨領航中國取得偉大建設成就的一個注腳。

  從1949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2.18萬公里,到2020年底的14.63萬公里,70多年來,中國不斷制定鐵路建設規劃並紮實推進。“僅1997年至2007年10年間,中國鐵路就完成了6次大提速。自1977年始,滬杭鐵路分期進行了復線和電氣化改造,2010年滬杭高鐵正式通車,從嘉興通往上海、杭州均可半小時抵達。”董偉鑫説。

  穿過1:1復原的1921年嘉興火車站老站房,觸摸磚塊上“建黨百年”“嘉興2021”的字樣,歷史與現實在這一刻悄然相遇。

  眼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約1.2萬塊光伏組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公園的森林綠地覆蓋整個車站廣場。遊人爭相體驗一條路線:走出火車站,途經修舊如故的宣公路、春波門城樓、獅子匯渡口,登上游船,前方是南湖。

  這條路,叫新時代“重走一大路”。一百年前,中國共産黨的夢想從這裡起航。

  百年夢圓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淒涼的荒地!”

  1935年,方志敏在獄中寫下對未來美好中國的期盼。

  從上海到浙江,再到整個長三角,一個個坐標、場景、人物,仿佛都在回應革命先烈的期盼:這盛世如您所願——通過不懈努力,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在長三角,看中國夢。

  這是嘉興城區風貌(8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上海,長三角城市群的“龍頭”。至“十三五”末,上海GDP超過3.87萬億元,總量規模列全球城市第六位;口岸貿易總額達8.75萬億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至7.2萬元,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實現……

  作為浙江高品質發展的縮影,嘉興也交出一份喜人答卷: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7年居全國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1.61:1;地方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常年保持在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全市戶籍人口養老參保率超過97%,醫保參保率超過99%……

  “以前一年只能在過年和過生日時吃兩次雞蛋,現在每天都能吃。”93歲的朱亞老人感慨道。朱亞參與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經歷了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

  拼版照片:左一、二、三圖為朱亞的老照片(受訪者提供),右一圖為7月24日,朱亞在浙江嘉興的家中(新華社記者劉穎攝)。新華社發

  新中國成立以前,血吸蟲病一度肆虐,浙北曾是重災區。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軍醫,朱亞迅速投入到消滅血吸蟲病的鬥爭。他説,這場鬥爭雖然過去幾十年了,但現在回顧,依然振奮人心。“我們中國人遇事很團結,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

  從消滅血吸蟲病、阻斷瘧疾傳播,到抗擊SARS、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應對了一次次挑戰,創造了一個個奇跡。

  這裡,正展現出景美人和、詩意棲居的美好圖景。

  “黃浦江豬漂流”事件,曾是上海和浙江人民心中的痛。痛定思痛,在浙江,農村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許多曾經糞水橫流的養豬村,如今成了上海人週末度假、休閒養老的“網紅村”。

  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黨總支書記陳雲華説,從生豬規範養殖、騰退“低小散”産業,到廁所革命、“五水共治”、垃圾分類、鄉村振興……這一路走來的變化,就是不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實踐成果。

  俯瞰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8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新起點,新征程

  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中國共産黨的夢想起航地有了新的使命擔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是整理生産的,不是破壞生産的……”近百年前,李大釗發出這樣的呼喚。

  江南自古富庶,但貧富差距問題一直存在。朱亞曾在浙西的常山縣工作過,這裡曾因“八山半水分半田”找不到好的發展路徑,如今,常山縣借助好山好水孕育的胡柚、山茶油等農産品,正在實現鄉村振興。

  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才有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産黨的夢想起航地,正在努力率先成為人民嚮往的幸福之地。

  嘉興獅子匯渡口(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創新、堅持矢志奮鬥、堅持人民至上。只爭朝夕地把人民群眾希望我們做的事辦好,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嘉興市委書記張兵説。

  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約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放眼全國經濟版圖,長三角不僅經濟體量大、活躍程度高,也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根據規劃,到2035年,長三角區域將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城鄉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公共服務水準趨於均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準大體相當,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從上海到浙江,在區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將變更多制度創新為制度紅利,共同創造、共同分享,讓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不負人民。

  在嘉興“嘉心菜”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整理即將發往上海的有機蔬菜(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王會悟紀念館,坐落于嘉興烏鎮西柵的靈水居。百年前,承擔中共一大會務工作的她,提議把會議從上海轉移到嘉興繼續召開時,曾考慮這裡是個“小地方”,比較安全。

  百年後回望,風雨飄搖的歲月一去不復返。紅船旁遠眺,已是一片海晏河清。

  在嘉興高照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志願者(中)帶著老人們做手工(8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