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棵“紅軍柚”回味八十六載“苦與甘”

2021-04-24 09:5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貴陽4月23日電 題:一棵“紅軍柚”回味八十六載“苦與甘”

  新華社記者王麗、李驚亞、丁小溪

  暮春時節的赤水河谷,和煦陽光滋養著萬物,田園間一片生機勃勃。河谷邊的村莊淋灘,72歲的宋光平每天都要來到老屋旁的柚子林,剪枝、疏果……更要輕輕撫摸、精心呵護最花繁葉茂的那一株。

  這是30多年前,他的父親從江西老家帶回來,親手栽下的。這株幼苗不僅在屋前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更不斷嫁接繁衍,在河谷沿岸長成鬱鬱蔥蔥的300多畝蜜柚林。

  父親去世多年了,可在淋灘村、在赤水河邊,紅色的故事一直在流傳。從一棵幼苗到綠樹成林,述説著八十六載崢嶸歲月的“苦與甘”。

  宋光平的父親宋加通1932年在江西參加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産黨,1935年跟隨紅軍開始長征,隨後進入貴州。為了保障紅軍順利北渡長江,當年2月,宋加通在習水加入了黔北遊擊隊,為中央紅軍斷後,卻在四渡赤水戰役中身負重傷。

  四渡赤水渡口旁的貴州省習水縣隆興鎮淋灘村,當地百姓不僅救了宋加通,還千方百計地保護他。村民們用當地種植甘蔗古法熬製的紅糖,救治了戰役中受傷的上百名紅軍戰士,部分痊癒的紅軍傷員趕上了大部隊,一些走不了的紅軍因此留了下來。

  宋加通在淋灘村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和其他幾名戰友組建了紅軍地下黨支部,並擔任第二任支部書記。昔日的淋灘村交通不便、貧困閉塞,能不能為村裏做些什麼,一份深沉的感恩與惦念從不曾遺忘。

  20世紀80年代初,老紅軍宋加通回到闊別已久的江西寧都老家,特意精挑細選了幾株家鄉的蜜柚苗帶回淋灘村,帶著農民們一起試種。幼苗在河谷邊茁壯成長,結的蜜柚甘甜可口,村民們爭相引種栽種,親切地稱它為“紅軍柚”。

  如今,淋灘村農戶房前屋後的空地上,種滿了“紅軍柚”,每畝産值1萬多元。“淋灘的柚子是紅心的,品嘗這甜蜜中帶著一絲苦澀的‘紅軍柚’,總會不禁讓人想起英雄的往事。”淋灘村黨總支書記趙偉説。

  86年前,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不斷創造戰機“四渡赤水”,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驚心動魄、最精彩的軍事行動,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和他高超指揮藝術的生動體現,也是紅軍戰爭史上的奇觀。

  四渡赤水戰役中的三個渡口,就在淋灘村所在的習水縣。“紅軍是幹人的軍隊!”“打土豪分田地!”“要讓幹人過上好日子!”……走進位於習水縣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一座座仿製土墻上粉刷著紅軍長征時期的口號、標語,令人仿佛又回到炮火紛飛的歲月。

  八十六載歲月滄桑,紅軍精神如同一面旗幟,引領著老區人民,這裡的紅色基因根深蒂固。魚水情深的故事在紅色的土地上傳唱,也在紅色的土地上延續。

  脫貧攻堅戰讓淋灘村徹底換了面貌,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村裏的産業迅速發展起來。“紅軍柚”結出飽滿的果實,當年救助過紅軍的紅糖,也成了村民致富發展的支柱産業。

  “八連鍋”熬製、純手工製作,趙偉説,淋灘村的紅糖熬製技藝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村裏種了1000畝甘蔗,古法熬製的紅糖走俏市場。不僅建了三四家紅糖廠,還創建了淋灘紅糖、赤特香紅糖等多個品牌,産品遠銷海內外。“紅軍柚”“紅軍糖”讓淋灘村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甜”,2020年,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

  “長征中,紅軍在習水先後轉戰62天,是長征途中紅軍經過時間最長的一個縣。”習水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袁銳説,全縣有165處紅色遺址遺跡,四渡赤水渡口邊的土城鎮,就有17家紅色博物館,已成為一個紅色博物館小鎮。

  “在習水、在貴州,以紅軍命名的地名和産品還有很多,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個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也都寄託著當地群眾對紅軍的感恩與思念。”袁銳説,當年紅軍浴火奮戰,就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一株株“紅軍柚”深深紮根在這片紅色沃土中,年輪上寫滿八十六載“甘苦與共”的故事,迸發著頑強向上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