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小崗村18戶村民:“大包乾”帶頭人(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數風流人物)

2021-06-07 10:0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一九八一年,部分“大包乾”帶頭人在茅草屋農舍前合影(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榮獲“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稱號。

  1978年,安徽發生百年罕見的特大旱災。那時的鳳陽縣小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産靠貸款,生活靠救濟。“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鍋裏沒有糧”,條件十分艱苦。

  1978年冬的一個夜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湊在一起,討論並形成統一意見:“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接著,18位小崗村村民,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乾”。當晚,生産隊的土地、耕牛、農具等按人頭分到了各家各戶,轟轟烈烈的“大包乾”由此開啟。

  宛如平地一聲驚雷,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從此拉開,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産力,使我國農業發展越過長期短缺狀態,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次年,小崗村便迎來豐收,糧食總産量達13.3萬斤。18枚紅手印催生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小崗村考察時指出:“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新時期,小崗人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十三五”以來,小崗村村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6169元躍升至27600元,增幅達70.7%;村集體經濟收入從680萬元增長至1160萬元,增幅達70.6%。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5日 04 版)

  (責編:宋鶴立、于子青)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