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半屏山》杭州首展 山水相連盼“合屏”

2021-06-02 15:21: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6月1日電(記者 范宇斌)6月1日,公望富春共繪新圖——紀念《富春山居圖》合璧十週年書畫攝影展在浙江杭州富陽舉行。現場,兩岸情深半屏相連——《兩岸半屏山》鋼筆畫作品一展兩岸同根同源。

  “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數百年來,這首民謠傳唱於海峽兩岸之間,唱出了兩岸一衣帶水、血脈相連,也讓兩岸半屏山的所在地——浙江溫州和臺灣高雄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年前,2011年6月1日,在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推動下,分離數百年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在臺北實現合璧展出,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一段佳話,也是兩岸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盛典。

  十年後,鋼筆畫作品《兩岸半屏山》在《富春山居圖》實景地——杭州富陽首次對外展出。從《富春山居圖》到《兩岸半屏山》,從山水“合璧”到期盼兩岸“合屏”,兩岸故事未完待續。

  2020年,侯傳芳和金國斌、吳聘真、葉向榮、呂相國等藝術家組成的創作團隊啟動創作《兩岸半屏山》,歷時322天,完成了這幅總長24米,由12幅高1米、長2米的畫卷組成的鋼筆畫長卷。

  《兩岸半屏山》主筆人、溫州市鋼筆畫研究會會長、溫州市鹿城區美術家協會主席侯傳芳向中新網記者介紹道:“這幅長卷以甌江入海口的溫州洞頭半屏山為開篇,順江入海,延綿海峽,直至高雄半屏山,展現了兩岸半屏山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之淵源。”

  中新網記者曾經實地探訪兩岸半屏山,兩處皆為風景名勝。溫州洞頭半屏山面向東海,山體陡峭,懸崖密布,直立千仞,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臺灣高雄半屏山坐落于左營的蓮池潭前,湖畔的龍虎二塔倒映水中,與半屏山的影子構成了“屏山塔影”之景。

  《兩岸半屏山》起于海島溫州洞頭,描繪了東岙碼頭、仙疊岩、半屏山、望海樓、望夫崖,以及日光岩、金門風光,其中一處分卷將兩岸共同的民俗信仰——媽祖進行具體化表現,並聯結至澎湖灣、臺灣海峽、臺灣半屏山,終至廣闊無垠的太平洋。

  “我們從洞頭開篇,一路寫生創作。臺灣部分則是參考了大量照片、文字等資料進行謄畫。”侯傳芳説,該幅長卷按照現實的空間地形繪就,每一幅分卷均以海平面為參照,統一以航拍視角呈現。

  “為了畫這一巨作,我每天的創作耗時10小時以上。”侯傳芳談道,“鋼筆雖為舶來品,但我在鋼筆畫藝術形式中融入更多傳統文化元素,希望這幅作品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牽線搭橋之作,讓更多的同胞感受兩岸文化的一脈相通之處。”

  能夠在《富春山居圖》合璧十週年紀念日展出《兩岸半屏山》,侯傳芳覺得特別有意義。他有一個心願,希望這幅作品未來可以在臺灣展出,更可以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也十分願意將這幅長卷接續畫下去。

  兩岸同胞血脈同根、文化同源,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和心靈歸屬,也是維繫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十年前的那場‘合璧’,如同一次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瑰麗璀璨的奇葩,一直滋潤著兩岸藝術家。”侯傳芳談道,他將傳承好傳統文化,“鑄魂”藝術創作,也期待兩岸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合璧”“合屏”之作,更期待兩岸早日迎來真正的團圓。

  “溫州與臺灣一水相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文緣相承。兩岸半屏山是溫州與臺灣兩地間山水相連的天然見證,也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感映射。”溫州市臺辦副主任林瑞都表示,此次《兩岸半屏山》展出,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同時,也將加強兩岸同胞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從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完)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