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水合璧 人同此心——2011年兩岸文化交流回眸

2021-05-25 13:16: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裴闖)辛卯兔年,兩岸文化交流呈現熱絡景象,在兩岸關係長卷中留下濃墨重彩,也在兩岸民眾心中留下一幕幕令人欣慰,更發人深省的歷史瞬間。

  “沒有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好局勢,就不可能有《富春山居圖》合璧這樣的盛事。”

  6月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長逾10米的巨幅《富春山居圖》“合璧”模擬圖筆墨清潤,意境簡遠,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呼之欲出。

  數百位來自兩岸的嘉賓及媒體記者,共同見證富春圖合璧首展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這“合璧”,穿過了數百年的風雨,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分離,在海峽兩岸乃至全世界中華兒女中激起廣泛共鳴。可以説,這次“合璧”的意義早已超越書畫藝術範疇,而成為兩岸人民在歷史、文化、民族層面上的一次“心靈相約”。

  《富春山居圖》由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完成于1350年。該畫在清初不幸因火焚為兩段,經修補後前段稱《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於1956年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半個多世紀前隨故宮南遷文物一起輾轉到臺,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幅見證了兩岸同根、折射著同胞悲歡的不朽畫作,以其歷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蕩起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情懷。據了解,合璧第一期展覽兩個月內,即有51.8萬人次一睹黃公望真跡,其中近三分之一觀眾來自大陸。

  “沒有今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好局勢,就不可能有《富春山居圖》合璧這樣的盛事。”知名文化學者李道湘説。他還特別提到:這幅“死而復生”的名畫飽經滄桑,其遭遇可以説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頑強生命力。

  以富春圖合璧為標誌,兩岸文化交流今年盛事不斷。7月1日至9月4日,被譽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鎮館之寶”的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赴臺展出,66天在臺北的展期,共迎來77萬人次參觀。

  今年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發展迅猛,規模不斷擴大,品質不斷提升,領域不斷拓寬。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僅文化部批准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就有近3000起,逾1.2萬人次。

  “我們兩岸年輕人要一起為未來共同努力!”

  兩岸手相攜,中華情相牽。7月12日,人民大會堂裏到處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前來參加活動的大陸和臺灣青年情緒高漲、興致勃勃。由中共中央臺辦、共青團中央等17個單位主辦的兩岸萬名青年大交流活動進入高潮。

  活動中,兩岸青年一同參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與體驗。從漢字書法篆刻到甲骨與石刻傳拓,從木版浮水印技藝到景泰藍製作工藝,從古老的編鐘演奏到精湛的茶藝表演,從泉州提線木偶戲到臺灣“電音三太子”,兩岸年輕人被深深吸引。

  臺中青年葉祖僑對記者説:“雖然兩岸隔著海峽,但我們並沒有多少隔閡,我們兩岸年輕人要一起為未來共同努力!”

  兩岸青年交流日趨頻繁與熱絡,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成為今年兩岸交流交往的一大亮點。更讓人欣慰的是,兩岸青年交流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僅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層次、領域、類別更加全面,機制化的趨勢也更為凸顯。

  今年5月,在成都舉辦的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洋溢著一股青春的氣息。在“兩岸文教合作與青年交流”的專題討論現場,第一次出現在論壇上的兩岸學子們毫不怯場,爭相發言,贏得了在場“前輩”們的讚許和鼓勵。

  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曾寫道:“青春像只唱著歌的鳥兒,已從殘冬窗裏闖出來,駛放寶藍的穹窿裏去了。”今天,兩岸關係正邁入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兩岸年青一代正共同在歷史新頁上落筆書寫明天。

  “追尋歷史的足跡,我們用心靈銘記……”

  2月19日,臺北孫中山先生紀念館,“精誠篤愛——孫中山與宋慶齡文物特展”開幕,這是臺灣首次以孫中山和宋慶齡為主題舉辦文物展覽,也是北京宋慶齡故居館藏文物首次赴臺展出。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從年頭到歲末,“辛亥熱”在海峽兩岸持續延燒。兩岸記者聯合採訪、紀念辛亥百年圖片展、研討會、紀念大會……海內外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中華兒女以各種方式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在光榮與夢想的碰撞間,一串串動人肺腑的畫面和言語,交融匯聚,感天動地。

  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宋慶齡基金會以“追尋歷史足跡”為主題,以“歷史為根,文化為魂”為理念,於今年開展了30多項活動,兩岸及港澳近千名青少年參與其中。這一系列活動於3月12日在北京宋慶齡故居吹響“集結號”,此後,兩岸及港澳青年的足跡走遍了兩岸與港澳20多個地區。

  “追尋歷史的足跡,我們用心靈銘記,銘記先人們為國家民族奉獻生命的可貴精神和偉大情操,這些歷史都向我們揭示了兩岸同祖同宗,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參加此項活動的臺灣學子羅海蕓表示,兩岸青年學子將把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和向前邁進作為奮鬥目標,傳承辛亥革命的精神。

  以辛亥百年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今年風靡兩岸。在“辛亥百年與兩岸關係”徵文活動中,600多篇稿件精彩紛呈,用具體事例反映紀念辛亥百年與發展兩岸關係的現實意義,充分體現了海內外中華兒女對發展兩岸關係的關心、關切。

  金秋時節,集結70多位兩岸三地演員的史詩電影《辛亥革命》在大陸各地熱映,同時受到臺灣影迷的關注。

  文化交流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果説兩岸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如同“手攜手”,那麼文化交流就是更深層次的“心連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但要厚植共同的經濟利益,更要加強中華文化的精神紐帶,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如此方能行穩致遠、破浪乘風。

  山水合璧,人同此心。在經歷了兩岸文化交流“枝繁葉茂”的又一年之後,我們相信,兩岸同胞必將更加深入、廣泛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傳承和弘揚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共同守護兩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園,續寫中華民族新的傳奇。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