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中國節重陽】金羊網評:在重陽節裏傳承尊老愛國的文化內涵

2021-10-14 11:22: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伴隨著旖旎秋光、颯颯秋風,重陽節如期而至。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隨著時光變遷,重陽節逐漸衍生出了登高“辭青”、出遊賞景、賞菊、插茱萸等民俗活動。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德孝文化傳統,不僅得到保留,還被發揚光大,賦予新的時代含義, 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這不僅是對傳統孝文化的承續,又對尊老、敬老作出了法律規定,賦予了重陽節關愛老人的新內涵,今天的重陽節,已經從一個節日、一個節點,上升成一種紀念、一種文化,滋潤人們的道德土壤,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

  重陽節的一大主題是“尊老敬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既是傳統,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一個人所受恩惠莫重於父母,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子欲養而親不待”,尊老敬老,其實最為重要的,在於“陪伴”。重陽節之際不妨多陪陪父母,而且要以重陽節為契機,把尊老、敬老變成日常行動,讓重陽節蘊含的孝思紛揚、愛意濃厚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滋潤我們的道德精神之根,涵養我們的精神家園。

  尊老敬老,最重要的是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已然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進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使老年生活毫無後顧之憂只是最起碼的保障。同時,還要看到,現在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追求的是健康的“夕陽紅”。要滿足老年人對晚年美好生活特別是精神文化的追求,從政府、社會到家庭,都要與時俱進地結合當下的時代條件和內容為老人增強他們的晚年幸福感,讓老年人充分感受到全社會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尊重老同志、愛護老同志、學習老同志的良好社會氛圍,讓所有的老人都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沒有家國的情懷,重陽節就無處落腳。人有志,家有譜,國有史。可以説,對於子女而言,重陽是感恩機遇的一次總結;對於家庭來,重陽是尊老敬老的一個契機;就國家而言,重陽是“家國兩相依”的一種濃縮。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顯韶光易逝,又銘刻歲月不老,這正是重陽至今仍廣為流傳的文化傳統、民族基因。

  慶祝重陽節,我們不僅僅要延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根基,更應讓敬老之風、家國情懷在神州大地盡情流淌,把個體價值、家庭夢想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將個人理想與人民追求緊緊相連、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緊相連,以奮鬥點亮人生舞臺,不負這個新時代,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情懷,以實幹譜寫時代芳華,為國強家富“擼起袖子加油幹”。(金羊網 文/樂兵)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