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也能談情說愛?隱藏在淒美愛情背後的清明密碼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在這首《題都城南莊》里,唐朝詩人崔護用桃花來形容女子貌美,短短幾句話,就展現出一段一見鐘情、刻骨銘心、見而不得,倍感失落的情感。
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詩中故事發生的時間竟是在清明節前後。
清明節也能談情說愛?
相傳崔護年輕時長得十分英俊,而且才華橫溢。有一年他進京趕考,卻沒考上進士,心情很不好。有人心情不好喜歡找一堆朋友喝酒排解,崔護性格比較孤傲,就獨自來到長安城南散心,看到當地有一戶人家的院子里花木繁盛,非常漂亮,就想進去遊覽一番。
他上前敲門。少頃,有個年輕女子在門縫里問來者是誰。崔護報上姓名,說自己是遊學士子外出踏青,口渴想討一口水喝。女子取來水,打開門,把水瓢遞給崔護,請他在門前坐下喝水,自己則倚靠在門庭里一棵盛開的桃樹下等待。
崔護喝完水,一抬頭,頓時驚呆了——桃花盛開,人更美艷,人面桃花,交相映照。多情的詩人當即墜入愛河難以自拔。崔護壯起膽子,用言語表達了傾慕之心,試探女子心意。女子很害羞,紅著臉,斜靠在桃樹下低頭不答,嬌艷欲滴。崔護出身博陵崔氏,是唐代“五姓七家”的子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當然不會做出強娶民女的事情來。
他只是戀戀不舍地又看了女子幾眼,依依不舍地告辭。女子送他離開時也是欲言又止。兩人都是發乎情止乎禮,並沒有更多舉動。
崔護從此對女子念念不忘。
第二年桃花盛開的時節,崔護又一次前來尋找那個女子。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當場表白,迎娶佳人。可當他來到時,卻發現大門緊鎖,無人應答。
萬般相思化作無言之苦,只好在大門上題下這首《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題完落款“博陵崔護”,轉身遺憾離去。
之後幾天,崔護難忍相思,決定最後再去試一次。這一次,他在院外聽到了老人哭聲。敲門進去,自報家門。老人聽說他就是崔護,才告訴他,自己的女兒已經為你而死。
原來那女子跟崔護一樣一見鐘情,芳心暗許,遲遲不肯嫁給他人,一直在等崔護歸來。幾天前崔護來時,她正巧跟閨蜜一起出遊踏青了,因而錯過。回來看到門上的題詩,頓覺見面無望,肝腸寸斷,竟絕食而死。
崔護聽說後懊悔不已,來到女子床前,摟著她一邊痛哭,一邊大喊“我回來了,我回來了!”誰知一抱一搖,原本斷氣的女子竟然醒了過來。
這段“人面桃花”的愛情故事,最終以團圓結束。
人們把崔護的這首詩與他這段曲折的愛情故事稱為“崔護謁漿”,自晚唐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故事前後兩段,都發生在當年的清明節。
清明節不是掃墓的時節嗎?在這樣的日子里談情說愛,是不是太不嚴肅了?
實際上,清明節並不簡單=掃墓。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講過,清明節是與修褉節、寒食節等古老節日融合之後的節日,清明節的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踏青就是清明節重要的活動。
清明節在農歷二月底三月初前後,正好是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時節。在唐代,清明節出遊踏青幾乎是全民參與,普通百姓,文人墨客,甚至女子都會參與其中。而地處城南的曲江池、樂遊原一帶,更是長安百姓春遊的首選。
春遊之余,唐朝女子還特別喜歡打秋千。
打秋千最早起源于北方少數民族,後來成為唐代妃嬪宮女最喜歡的遊戲。女子們踩在秋千上淩空飛舞,衣帶飄飄,體態妖嬈,很快就從宮中傳到民間,成為成為普通女子清明前後的重要娛樂。
唐代風氣開放,很多男男女女就會借著春遊的機會挑選中意的伴侶。
清明時節,桃花燦爛。女子結伴出遊,欣賞春光,或是在秋千上嬉笑娛樂。
桃花撩人,還是秋千上的佳人更撩人?
春風拂面,春意盎然。
崔護愛情奇遇記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生了。
桃花為證,清明為憑。
清明節正是這樣一個肅穆與浪漫,哀思與期許,青灰與明艷交織融合的日子。
人們在這一天里哀悼過往,追思先人;也在這一天里尋覓愛情,憧憬未來。
隱藏在淒美愛情故事背後的清明節密碼,因此流傳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