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臺灣民眾為“灣灣”帶有貶義? 朱鳳蓮:在臺灣被一部分人故意污名化
台灣網1月26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主持本次新聞發佈會。
臺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您剛剛用客家話問候,確實會讓臺灣民眾有親切感,但兩岸在交流感受上還是存在一些差異。比如,大陸民眾友善稱呼臺灣民眾為“灣灣”,但這個詞近期在臺灣一個票選中被選為“最不可接受詞彙”,有網友認為有貶義和“統戰”意味。其實大陸影視娛樂文化在臺灣很流行。未來大陸方面怎樣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消除類似矛盾?
朱鳳蓮:首先我必須指出,這家媒體發起所謂“最不可接受詞彙”的票選居心不良,很有誤導性。
朱鳳蓮:兩岸民眾由於生活環境和流行文化不同,在一些習慣用語上存在差異,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比如“馬鈴薯”,大陸很多地方也叫“馬鈴薯、洋芋”,而在臺灣指的是“花生”,再比如“窩心”這個詞,在大陸指受委屈、難受,在臺灣指暖心、心裏很舒服。“灣灣”是很多大陸民眾對臺灣民眾的昵稱,有一種萌萌的感覺,遺憾的是在臺灣卻被一部分人故意污名化了。
朱鳳蓮:隨著兩岸交流漸趨緊密,我們相信人為製造的藩籬漸被拆除,兩岸民眾越來越能讀懂對方的用語習慣,越來越了解不同用語背後的故事,進而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文化內容,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繁榮、多元和創新。我們希望民間和基層的交流為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提供更多內在動力,將一如既往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兩岸民眾擴大交流,加深理解,增進認同,一起弘揚善的力量,正義的力量。也希望兩岸民眾都要提高警惕,絕不被民進黨當局、綠營網軍和特定媒體帶亂節奏、帶偏方向,加深誤解和偏見。(台灣網 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