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臺辦2020年9月30日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2020-09-30 15: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9月30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台灣網9月30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30日)上午10時在國臺辦新聞發佈廳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本次新聞發佈會由國臺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主持。以下為發佈會全文實錄:

  馬曉光: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參加發佈會。下面,我接受大家提問。

  香港中評社記者:國臺辦近日通過媒體平臺發佈“九二共識”系列答問,引發島內關注。對此臺陸委會稱,“從未接受過任何強加的政治主張和框架,‘九二共識’已經翻過兩岸歷史的一頁”。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國臺辦新媒體圖文産品的關注。“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背景和具體過程事實很清楚,在共識中,雙方都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態度,要義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雙方做了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處理。“九二共識”是雙方平等溝通協商、運用政治智慧達成的,不是一方強加給另一方的。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暴露出其頑固堅持“一邊一國”分裂立場、企圖破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謀求“臺獨”的本質。我要強調,天不變、道亦不變。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可能將“九二共識”翻過去,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

  新華社記者:據報道,臺當局立法機構將於新會期啟動所謂“修憲工程”,民進黨蔡易余、陳亭妃將提出包括“修改固有疆域以及優先以臺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參與國際活動”等內容的涉“獨”議案。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這是赤裸裸的謀“獨”行徑。最近一小撮“臺獨”勢力又在蠢蠢欲動,我們對此保持高度關注,嚴正警告一小撮“臺獨”分子,不要低估我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不要在“修憲謀獨”的邪路上越走越遠,必須懸崖勒馬,否則將玩火自焚。“修憲謀獨”只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災難,希望廣大臺灣同胞保持高度警惕,只有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臺獨”,才能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福建廈門衛視記者:第12屆海峽論壇日前在福建廈門舉行,請發言人介紹一下本屆論壇取得了哪些成果?謝謝。

  馬曉光:儘管受到民進黨當局百般阻撓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12屆海峽論壇仍順利舉辦,大批臺胞踴躍參加各項活動,正如汪洋主席發表視頻致辭中所指出的那樣,兩岸民眾交流意願真誠強烈,任何勢力無法阻擋。歸納起來,本屆論壇的主要成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馬曉光:一是論壇匯聚兩岸同胞共襄盛舉,成為特殊形勢下最大規模民間交流“大舞臺”。據不完全統計,約2000名臺胞參加了論壇的各項活動,9萬名島內臺胞線上收看論壇大會,成為今年疫情發生以來規模最大、臺灣參與人數最多的兩岸交流活動。

  二是論壇創新線上線下結合的交流模式,邁入兩岸交流“雲時代”。本屆論壇廣泛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突破疫情和人為阻撓帶來的不利因素,46場系列活動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達34場。兩岸青年通過“雲辯論”“線上知識競賽”“雲上創意PK”碰撞智慧火花;兩岸“雲祭祀”“雲端晚會展演”“雲展覽”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兩岸各界從“面對面”到“屏到屏”,“雲簽約”“雲招聘”“帶貨直播”激發出合作發展的激情。

  三是論壇促進兩岸同胞心靈相通,共乘融合發展的“雲快車”。兩岸各界圍繞經濟合作、文化交流、青年交流、基層交流等議題,共憶抗擊疫情、共揚中華文化、共推應通盡通、共謀融合發展,取得可貴成果。“雲招聘”為臺灣青年提供1300多個就業崗位;“雲簽約”促成80多個經貿項目對接,總投資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各類線下簽約項目總額近110億元人民幣。

  四是論壇受到廣泛關注,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幾天內,相關活動視頻播放量超過了4億,島內網路和社交媒體報道了3000多條,評論超過13.1萬條。

  在這裡,主辦單位委託我借今天發佈會的機會,向所有關心支援論壇工作的兩岸各界朋友轉達衷心感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海峽兩岸記者:針對新黨主席吳成典在出席海峽論壇時呼籲要一起推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臺陸委會對此宣稱,將啟動所謂“行政調查”,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新黨一貫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主張兩岸和平統一。早在去年8月舉行的黨情大會上,新黨就公佈了關於“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八點倡議。吳成典主席在出席論壇期間重申了新黨的一貫立場,提出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追求和平統一的理性主張,這是正義之舉。民進黨當局一面操縱和放任各種“臺獨”分裂言行,一面編織“莫須有”的罪名,極力壓制島內主張統一的聲音,干擾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大肆製造“綠色恐怖”和“寒蟬效應”,刻意升高兩岸對立。這種拙劣的政治操弄不得人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歐陽娜娜、張韶涵等藝人將參加“十一”晚會,並演唱《我的祖國》等歌曲,臺陸委會威脅稱“將密切關注,依規查處”。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每逢中華兒女的重大節日,我們都會同臺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共同歡慶。臺灣藝人來大陸發展,參加兩岸影視交流活動,與大陸歌手同臺演出,觀眾們喜愛,我們也積極支援。民進黨當局動輒對與大陸交往的臺灣民眾進行威脅恐嚇,只能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台灣網記者:海峽論壇剛剛成功舉辦,近期在山東省、天津市、江西省也分別舉行了魯臺會、津臺會、贛臺會等兩岸經貿交流活動,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請介紹一下有關情況。謝謝。

  馬曉光:9月份,我們相繼舉辦了魯臺會、津臺會、贛臺會等兩岸經貿交流活動。

  9月1日至4日,在山東濰坊市舉辦的第26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組織了海峽兩岸農業論壇等活動,兩岸各界3000多人通過線上方式參會,100多位臺商線上下參會。期間首次在“雲上”舉辦的海峽兩岸博覽會,1750家企業參加,是去年參展企業的2.2倍,其中臺資企業436家,是去年的1.4倍。

  9月20日至23日舉辦的第13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暨2020年天津臺灣商品博覽會,採取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的方式舉行。搭建雲展廳,設立新北市、新竹縣、臺東縣、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等6個臺灣縣市商品專區和3個行業協會商品專區。活動期間舉辦“920(就愛你)海峽兩岸電商節”,通過京東、阿裏、拼多多、雲集和快手5家電商平臺實現銷售額達1億元人民幣。

  9月23至25日在江西吉安舉辦的第17屆贛臺經貿文化合作交流大會,共有620余名兩岸各界人士參加,其中臺灣嘉賓約400人。期間舉辦了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授牌儀式,兩岸休閒農業、智慧移動終端、汽車製造等産業對接活動,簽約項目共63個,投資總金額39.63億美元,主要涉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

  近期,國臺辦還將會同相關省市舉辦京臺科技論壇、重慶臺灣周、浙江臺灣合作周、冀臺會等經貿活動,繼續推進兩岸經貿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屆時再向大傢具體介紹相關情況。

  中新社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APEC會議將以視訊方式舉辦,臺對外交往部門聲稱將積極爭取由蔡英文視訊參與領袖峰會,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關於中國臺灣地區以地區經濟體身份派有關人員參與APEC相關活動,APEC組織本身有長期執行的慣用做法。我們的立場很清楚,即必須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和APCE諒解備忘錄有關規定。任何借機“謀獨”的花招和圖謀只能自取其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有臺媒報道,解放軍戰機近日在臺海附近實戰化演練時多次飛躍所謂“海峽中線”,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不存在所謂“海峽中線”。請發言人説明有關立場。謝謝。

  馬曉光: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之間不存在所謂的這麼一條線。解放軍的有關戰訓活動,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所採取的必要行動。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據報道,臺陸委會新聞中心日前更換背板,原大陸地圖消失獨留臺灣,其標語也由“和平善意、以民為先”改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這類小動作本來就不值一評。在這裡我還是想説兩點:第一,無論怎麼改,都改變不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第二,“和平善意、以民為先”,連這樣的幌子都不要了,不知道陸委會要幹什麼。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日前,花蓮阿美族青年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説“我是中國人”,隨後臺灣“原民會”表示,臺灣原住民不是炎黃子孫,請問發言人有什麼看法?謝謝。

  馬曉光:所謂的“原委會”,是民進黨當局的下屬機構。民進黨當局瘋狂阻撓破壞兩岸交流,煽動製造兩岸對立對抗,這個機構的負責人講這樣的話一點也不奇怪。但他為民進黨當局代言並不能代表包括阿美族群在內的少數民族同胞。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成員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兩岸同胞都應該以屬於中華民族而驕傲。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島內有消息稱,只要找到兩岸都能接受的海基會董事長,在美國大選之後,兩岸就會有所接觸。請問發言人是這樣的嗎?謝謝。

  馬曉光:千萬不要被此類專家的所謂言論誤導。我要強調的是,“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也是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接觸互動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兩會就可以恢復商談,沒有這個基礎,什麼人擔任董事長都是枉然。

  總臺央視記者:臺交通部門近期研議增加大陸6個貨運航點,但因臺陸委會的阻撓而取消,請問您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從2月10日至今,臺灣有關方面單方面暫停了除往返北京、上海(浦東及虹橋)、廈門、成都4市之外的兩岸其他空中客運航班。當前,大陸抗擊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往的需求大大增加。民進黨當局應停止政治操弄,回應企業和民眾的需求。

  臺灣ETToday新聞雲記者:第一個問題,阿美族臺青參加海峽論壇因説“我是驕傲的中國人”被島內輿論攻擊,這並非首例,現在很多臺灣人都感覺自己好像是“夾心餅乾”。民進黨當局的“反中”政策也讓臺灣民眾來大陸發展感到很有壓力。請問針對在大陸發展和有意願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民眾,大陸方面是否在心理或政策上有更多的幫助?第二個問題,雖然大陸一直強調“以和為貴”,但解放軍軍機常態化繞臺,是否擔心會造成臺灣社會心理防線崩解,這也會讓臺灣一些“有心人士”借此做文章,對此您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在對臺大政方針上,我們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願意為包括臺灣青年在內的廣大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提供同等待遇,讓他們更便利地分享大陸發展成果。兩岸交流40年來的事實證明,兩岸同胞交往越多,越有利於消除隔閡,增加溝通、增進認同,這是個好事情。到底是誰在給臺灣同胞設置障礙;誰動輒把兩岸正常交流泛政治化、扣“紅帽子”;誰操縱自己豢養的網軍,搞批倒批臭、惡意攻擊,甚至動用司法手段進行處罰,大家看得很清楚。誰在刻意製造臺灣民眾的“夾心”狀態,誰就是罪魁禍首。

  我想強調的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繼續貫徹執行“31條”“26條”等一系列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給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政策措施,這一點不會變。

  第二個問題,首先,大家要明辨是非,導致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甚至緊張動蕩的罪魁禍首是“臺獨”分裂勢力及其“臺獨”活動。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最近島內還有一些人膽敢通過“修憲”等手段提出所謂“變更固有疆域”等這樣搞“法理臺獨”的分裂主張。正是他們這些挑釁活動,引起大陸的嚴正回應。我們採取的相關措施是針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針對外國勢力插手干涉,不是針對廣大臺灣同胞。如果能夠制止這類活動,重新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立場上來,臺海就可以復歸和平穩定。

  其次,我們多次宣示,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這一點不要質疑我們的決心、意志和能力。

  最後,我們呼籲廣大臺灣同胞明辨是非,能夠同我們一起反對和遏制“臺獨”,只有這樣,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歐陽娜娜和張韶涵今晚將登上央視舞臺,演唱《我的祖國》等歌曲,請問對此有何評價?另外,大陸“31條”中對臺灣演藝人員相關活動是否有一些設定前提?謝謝。

  馬曉光:首先,“31條”政策措施中包含了3條為臺灣影視界人士來大陸發展提供政策支援的內容(“廣電3條”),對此大家都很熟悉。我們對兩岸影視合作、對臺灣演藝人員來大陸發展,一直盡可能提供政策方便,創造良好環境。

  關於對藝人和節目的評價,這件事發生後,我特別去看了兩位臺灣年輕藝人的一些表演,我個人認為,她們的亮麗形象和藝術風格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我相信不僅兩岸的年輕人會喜歡她們,其他年齡段的觀眾朋友也會喜歡。

  總臺央廣記者:請問關於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方面有哪些進展?

  馬曉光:大家知道,不久前在福建舉辦了海峽論壇,所以我願意介紹一下福建這些年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發展方面做的一些工作,供大家參考。

  十八大以來,福建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014年至2019年經濟年均增速達到了8.5%。2019年經濟總量突破4萬億元人民幣。

  福建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閩臺各領域交流往來頻繁。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積極出臺惠臺利民系列政策配套措施,充分發揮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試驗區等平臺作用,相繼出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一系列先行先試政策舉措。臺胞在福建投資、就業、創業、生活、就學,享受到越來越多的扶持政策和更加便利的服務。

  在經貿合作領域,閩臺經貿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逆勢增長。今年1至7月,福建省合同臺資16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3.7%;閩臺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了454.1億元人民幣。

  在應通盡通方面,福建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都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截至2020年8月底,福建已累計向金門安全供水865萬噸,福建向馬祖船運供水工程近期也已經啟用;兩岸有關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多次就與金門、馬祖通電、通氣、通橋問題對接、研討,大陸有關方面已初步完成了相關的技術方案。

  在人文社會交流和閩臺融合發展方面,2019年入閩臺胞超過387萬人次,每年以閩臺文化交流為主旋律的活動達200多場,設立閩臺曆史文化研究院、海峽兩岸南島語族考古教學實習基地以及海峽兩岸交流基地16家。培育了75家臺灣青年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引進700多名臺灣教師,70多位臺胞榮獲省市各級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迄今已吸引了超過3.6萬名臺灣青年赴閩學習、就業、創業。福建省已直接認定52項臺灣職稱和14項職業資格。

  此外,還進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務,推動在“12345”熱線設立涉臺服務專窗,推進建設數字“第一家園”對臺一體化服務平臺,通過設立臺胞服務中心、開闢臺灣人才子女入學“綠色通道”、開設醫療服務定點醫院、開放公共租賃住房等措施,初步形成以同等待遇為主要內容的促進閩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閩臺融合發展、保障臺胞福祉的政策框架體系。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歐陽娜娜事件引起臺灣當局關切及網友“圍剿”,歸根到底還是身份認同的問題。請問發言人,大陸以何態度面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第二個問題,如果大陸願意拿出務實態度面對“中華民國”這個稱號,能夠讓臺灣民眾感到釋懷的話,大陸是否願意嘗試?謝謝。

  馬曉光:圍繞臺灣青年、臺灣藝人來大陸發展方面出現的一些情況,問題癥結不在於你所説的所謂“身份認同”,而在於民進黨當局要不要兩岸交流合作,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兩岸存在著政治隔閡,但是不妨礙兩岸同胞都以做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和中國人而自豪。這些年來是誰在臺灣和中國、臺灣和中華民族之間製造割裂,誤導臺灣民眾,事實非常清楚。造成這些問題的責任是島內一些政治勢力,而不在大陸。

  我想強調的是,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的事實和法理都證明,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割。這不僅見之於大陸的法律,也見之於你們的規定。現在臺灣的一些“臺獨”勢力就是要做“違規違法”的事情,這已經超出了兩岸政治分歧的範疇。“臺獨”是絕路,是歷史逆流,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都應該共討之、共誅之。

  對於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我們多次倡導,應該也可以在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的進程中,本著對民族、對後世負責任的態度,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協商尋求解決之道。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呼籲臺灣各界,對我們的建議做出積極回應。

  福建東南衛視記者:二次提問,臺衛生部門主管陳時中日前稱,“不會購買大陸疫苗”引發爭議,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這個人的這番言論再次證明,民進黨當局除了利用疫情煽動對抗、進行政治操作、圖謀一己私利外,從來就沒有把臺灣民眾的福祉健康、生命安全放在心上。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第二次提問,最近解放軍機頻繁進入臺海,另一方面,大陸又邀請臺灣政黨跟民間積極參與交流,這讓臺灣民眾感覺像洗“三溫暖”一樣又冷又熱。陸委會指出,這是大陸“拉打兩手”、分化“統戰”的手段,請問對此有何評論。謝謝。

  馬曉光:大家都很清楚,大陸有關必要的舉措是針對“臺獨”挑釁和冒險的,絕不是針對廣大臺灣人民的。我們的對臺方針政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把臺灣同胞當做自己的骨肉兄弟,我們願意團結他們,一起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

  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第二次提問,延續剛才的問題,其實現在臺灣民眾對於兩岸可能開戰挺緊張。請問發言人,如果從和平到開戰,從1到10,您覺得現在兩岸關係是哪一個數字?謝謝。

  馬曉光:對於數字我不作評斷。不過我還是願意重申一些態度和主張。當前臺海局勢緊張,引發了部分臺灣民眾的恐慌。誰是始作俑者,誰是挑釁者,大家看得很清楚。只要停止這類活動,兩岸關係就可以穩定下來。這是第一。

  第二,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提供各種可能性,但我們絕不會容忍任何“臺獨”分裂活動,不會為他們留下任何空間。在此我想鄭重宣示,千萬不要懷疑、低估,更不要輕易測試我們的決心、信心和能力。

  第三,再次呼籲廣大臺灣同胞與我們攜起手來,只有反對遏制“臺獨”,才能迎來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的軌道。謝謝。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