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回憶錄——臺胞康東星回憶父親康大川的抗戰故事
2025-11-26 15:07:0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臺胞康東星一直珍藏著父親康大川的一份手稿,標題為“我們這樣對待日俘——我的一段抗戰回憶”,字跡看起來有些顫顫巍巍。“父親一生低調,極少提及過去,直到年近七旬退休後,才伏案提筆,寫下這份回憶錄。也是這時,我才理解了他當年參加抗日的堅定決心。”康東星說。
康大川原名康天順,1915年出生于臺灣苗栗縣,16歲赴日本留學。1938年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受大陸在日留學的進步同學影響,他帶著“臺灣必將回歸祖國”的信念,瞞著家人,毅然從日本輾轉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日。
回到祖國後,康天順先在湖南長沙加入國軍六十師政治工作隊,參與了“一·二八”淞滬抗戰。因看不慣國民黨軍隊抗戰中還在搞內鬥,他最終失望離去。後來他孤身前往貴州鎮遠和平村(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擔任主任管理員,負責管理日本戰俘。他與戰俘同住,平時負責做戰俘的思想工作和出版反戰小報,參與反戰同盟工作,還組織戰俘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康天順的“親共”思想和進步活動很快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1943年,他被秘密逮捕並押至重慶的特務機構政治犯監獄,一關就是3年。直到國共重慶談判後才獲釋。出獄後,他改名康大川,並被中共黨組織派往皖南遊擊區,繼續為革命事業奮鬥。經過黨組織多年培養,1948年,康大川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結束後,反戰同盟負責人長谷川敏三等被感化的日俘回到日本,成為推動中日友好的中堅力量,晚年常來探望康大川。“抗戰時期,前後方都有人在默默付出,像父親這樣的後方工作者雖然平凡,卻也是抗日事業里重要的一環。”康東星說。“父親一生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鬥,期盼著兩岸和平統一。如今,他雖已離去,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這份心願,也成了我心中最堅定的期盼。”
[責任編輯:黃曉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