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臺學者:臺灣經濟現面臨多重考驗,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為破局方向
2025-11-04 15:3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11月4日訊(記者 孫路路)11月1日,全國臺灣研究會2025年學術年會在安徽宣城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臺灣經濟發展困境及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展開研討。有專家認為,臺灣經濟正面臨長期結構性問題集中爆發的風險,疊加產業結構失衡、外部地緣政治擠壓、內部制約因素,導致其短期內難以找到有效增長突破口,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是破解困局的關鍵路徑。
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在會上詳細剖析指出,臺灣經濟停滯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集中體現。產業結構嚴重失衡是核心症結,呈現“一業興、百業衰”的脆弱經濟結構——半導體產業的過度繁榮壟斷了大量資源,導致傳統產業持續衰退,整體產業生態失衡,抗風險能力極為薄弱。這種單一依賴的結構使得臺灣經濟對外部市場波動和技術變革極為敏感,難以支撐長期穩定發展。
在此背景下,外部地緣政治的擠壓更顯猛烈。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周小柯表示,特朗普再度執政以來,美利用所謂“對等關稅”和“232條款”關稅,全面榨取臺灣地區的經濟價值,迫使臺灣地區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關鍵產業鏈加速向美國轉移。
面對臺灣經濟的內外困局,兩岸經貿合作被視作重要破局方向。閩南師范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認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重要支撐。特朗普貿易新政對兩岸經貿關係客觀上產生一定的新機遇,將增大臺商臺企重新布局大陸、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動機,有利于扭轉臺灣經濟倚美發展態勢。
在金融領域,兩岸融合發展也呈現新的機遇。華僑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威分析稱,在兩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不僅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更是連接兩岸市場、產業和人員的重要紐帶。他認為,當前大陸推出的多項政策措施為兩岸經濟金融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金融合作使兩岸同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利益的深度融合。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建議,面對當前臺海形勢,大陸仍需保持高度清醒,持續塑造必然統一的態勢,持續推進兩岸“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衝破民進黨設置的交流障礙,通過深化經濟合作,讓臺灣民眾共享大陸發展紅利。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破解臺灣經濟困局的關鍵在于打破“脫中入美”的錯誤戰略,大陸擁有廣闊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鏈和豐富的資源,兩岸在科技、產業、貿易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唯有摒棄政治私利,務實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才能為臺灣經濟找到新的增長引擎,擺脫停滯困局,讓臺灣民眾共享發展紅利。
[責任編輯:李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