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中華民族認同建構與兩岸融合發展”學術交流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
2025-10-30 10:54:00
        來源: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字號
        10月29日,“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中華民族認同建構與兩岸融合發展學術交流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辦。交流會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中國傳媒大學聯合主辦,上海交大、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福建社科院、福師大、閩南師大等高校涉臺研究機構協辦。
 
 來自海內外的上百名嘉賓參加開幕式
  自今年4月起,以“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在兩岸的傳播、傳承和發展”“傳播學視域下的兩岸融合與發展”“中華民族抗戰及光復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等選題向海內外廣泛徵集研究成果。到截稿時間,共收到南開大學臺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兩岸文化傳承發展》、北京大學教授盧鹹池《科舉、臺灣士子與兩岸會館》、臺灣博物館原館長施明發《福建南安翔雲鎮祖師公民俗信仰在臺灣彰化兩鄉的傳播與變遷》等190篇論文,並邀請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王求、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副院長安峰山、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荊學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原館長楊彥傑、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黃英哲、臺灣資深媒體人葉鴻洲做主旨發言。
  王求副會長從自己豐富的對臺宣傳工作經驗出發,提出當前兩岸關係受“臺獨”勢力幹擾,社會亂象頻發,但歷史共識與民族認同仍是聯結紐帶。對臺傳播需直面特殊性,針對島內復雜輿論生態,強化歷史敘事與法理闡釋,通過學術交流、青年對話等新路徑,以共同抗戰記憶與中華文化認同消解隔閡;未來傳播策略應注重情感共鳴與價值共享,為和平統一凝聚共識。
  安峰山副院長以臺灣光復 80 周年為時代背景,深入探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與傳承以及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作用。通過論證中華文化作為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與精神命脈的不可替代性,剖析閩臺地區在民俗、宗教信仰、飲食建築等文化層面的高度同源性,批駁民進黨當局推行的“文化臺獨”與“去中國化”政策,主張以“五個共同”和“四個堅定”為指引,通過創新傳播渠道(如新媒體)、打造文化交流品牌、深化文創產業合作等方式,增強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與傳承,有效喚醒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增進臺灣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完全統一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荊學民所長認為,臺灣海峽兩岸同胞,同種同源,但一直以來的兩岸交流曲曲折折,面對臺灣當局民進黨的政治操弄,我們要走出過去比較單一的境界,在時間維度上,深度勾連融合中化文化的歷史-現實-未來之軸,注重同兩岸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空間維度上,找準中華文化在人類文化文明體係中的坐標位置,打破過去長期以來對西方文化的崇拜與迷思,超越特定意識形態的約束,在“人類命運”的高度上發現、挖掘、借鑒、傳播人類文明。
  楊彥傑館長討論從1945 年至 1949 年,臺灣光復後的文化重建以“二二八事件”為分水嶺的兩個階段。陳儀主政時強力推動,設立了包括臺灣省編譯館在內的各種文化機構和團體,並有一整套設想。魏道明抵臺後,臺灣省編譯館即被撤銷,施政理念出現變化,文化重建的力度大不如前。從總的看,光復初期臺灣的文化重建並不徹底,日本殖民的影響未被徹底清除,省籍矛盾依然存在,民族文化認同也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些因素對後來臺灣歷史的演進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
  通過視頻發表演講的黃英哲教授提出,在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中,臺灣省編譯館的設置是重要的一環,許壽裳及編譯館的存在不應當被遺忘。編譯館下設學校教材組、社會讀物組、名著編譯組和臺灣研究組,旨在通過“國語”的推廣、文化的研究以促進臺灣同胞的心理建設。其中,臺灣研究是跨領域的“臺灣研究”,范圍包括了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學門,是全方位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臺灣學”研究。
  葉鴻洲導演則回顧並分析海峽兩岸地方信仰與文化、戰後發展、兩岸交流下的融合形式與當代演化趨勢,探討臺灣光復後,地方信仰在兩岸文化傳承與融合中的作用。通過關注兩岸歷史背景與文化淵源、光復以來地方信仰的發展脈絡、儀式演進為兼具文化觀光、社會福利與族群認同功能的多元宗教活動,尤其聚焦兩岸開放交流後,地方信仰如何成為促進兩岸民間互動的橋梁,揭示地方信仰在臺灣光復後的歷史意義,以及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潛力與價值。
  當天下午,來自海內外近五十位學者以“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在兩岸的傳播、傳承和發展”“傳播學視域下的兩岸融合與發展”“中華民族抗戰及光復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三個主題分組交流討論。
  2025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出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並規定國家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作為全國唯一一座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臺灣歷史淵源關係的專題博物館舉辦這場學術交流會,恰逢其時。
[責任編輯:劉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