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同心同行 共築家園

2025-10-17 16:04: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繼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諄諄囑托,殷殷期盼,在閩山閩水之間回響。閩臺相向而行、攜手並進,激蕩出澎湃的融合活力。
  一年來,福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積極探新路、作示范,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走深走實,與廣大臺胞臺企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
  《意見》出臺以來,福建省先後發布促進閩臺融合政策措施4批62條,組織實施閩臺融合發展重點項目200多個,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示范效應逐步顯現、影響日益擴大,示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經濟融合更實
  金秋十月,海風習習。在廈門自貿片區海滄港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監管中心,隨著清脆的“嘀”聲響起,來自臺灣地區的跨境電商退貨包裹順利抵達,實現了“跨境直退”和“跨關區退貨”。
  “過去臺胞臺企在大陸購買的跨境產品,只能退貨至臺灣當地電商倉庫,無法直接退至大陸電商賣家。廈門自貿片區推出新模式後,兩岸經貿往來更加順暢。”臺商廈門佰增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聖傑表示,臺灣同胞與大陸民眾享受同等服務,凸顯了“兩岸一家親”的現實意義。
  融合發展,基礎在“通”。經貿合作暢通,是重中之重。
  這一年,廈門自貿片區推出的“跨境直退”和“跨關區退貨”,正是閩臺經貿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圍繞“因臺而設、因臺而特”的發展理念,一年來廈門自貿片區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形成了多項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如推出對臺跨境電商“跨境直退”與“跨關區退貨”業務,在大陸首個跨越海峽的險種——“兩岸通保”的基礎上,拓展推出“健易保”“居無憂”等保障產品,打造“兩岸一窗”服務品牌等,助力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應通盡通,能通先通。一年來,福建繼續會同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深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努力探索更多應通盡通的路徑模式、惠臺利民的政策舉措、心靈契合的方式方法,扎實深入推進兩岸經貿人文交流,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前不久,第七批“福建老字號”名單公布,“天福”“金門高粱酒”“翁財記”等6個臺灣品牌上榜。這是臺灣品牌首次加入“福建老字號”大家庭,預示著臺企將享有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可以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及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兩岸融合發展好處多多,福建是臺商臺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拿到老字號“金字招牌”,臺商天福集團創辦人李瑞河喜不自禁。
  從臺青創業到臺企做大做強,從“小三通”到“新四通”,福建以通促融之路從未止步。如今,福建已成為兩岸往來最便捷、經貿合作最緊密的第一家園——
  經貿合作更加暢通。今年1—8月,新設臺企1653家,實際利用臺資6.6億美元,閩臺貿易額607.5億元,繼續位居大陸前列。
  農業利用臺資的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大陸首位。去年12月,新批設南靖、同安、平潭綜合實驗區等8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加上原有的漳浦、漳平、仙遊等6個臺創園,福建臺創園數量達14個,實現全省九市一區全覆蓋,在大陸佔比超三分之一。
  行業標準更加互通共通。目前,福建在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農林漁業等31個領域開展了39項標準共通試點,累計公布共通標準308項。兩岸在行業規則上更加互通,促進了產業發展、經貿合作,有助于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已經成為兩岸融合互通的橋梁紐帶和技術支撐。
  基礎設施加速聯通。“小三通”客運航次由2024年每周210航次增長至2025年每周252航次。今年1—9月,運送閩臺旅客140萬余人次,同比增長50.1%。廈金大橋廈門側項目建設穩步推進,福(州)馬(祖)通道大陸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廈金大橋(廈門段)、廈門新機場、福州機場二期等對臺樞紐通道按序時推進。
  能源資源循序互通。廈(門)金(門)通氣工程大嶝LNG氣源站竣工驗收,具備投產條件;截至今年8月,累計向金門供水4350萬噸。
  “兩岸融合發展不斷加速,為臺胞臺商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廈門臺商協會榮譽會長吳家瑩說,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殷殷期望,更加堅定了廣大臺商在閩創業發展的信心。
  建設兩岸共同家園
  社會融合更寬
  “打開閩政通App‘臺胞臺企數字第一家園’專區,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所需要的掌上服務了。”臺青鄭麒峻在入職位于三明的臺灣鄉建鄉創團隊跨界自造後,通過閩政通App順利辦理了醫保、社保。
  為了讓數據“多跑路”、臺胞“少跑腿”,福建以數字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去年,“臺胞臺企數字第一家園”上線以來,至今已為臺胞辦理醫社保、公積金、公租房申請等1.2萬件服務事項,基本實現了“一網通查”和“全網通辦”。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活力在“惠”,根本目的是要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這一年,隨著一係列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的出臺,臺胞在閩生活、學習、工作、創業更加便利、更有保障,示范區建設形成一批先行先試經驗,取得一批首創性對臺融合發展成果,福建正日益成為兩岸同胞最溫馨的家園。
  為鼓勵臺胞來閩就業創業,職業資格採認制度更加規范、范圍不斷擴大。今年1月1日,《廈門經濟特區直接採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若幹規定》正式施行,這是大陸首部直接採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的地方性法規,構建了全流程規范化的工作機制。同時,通過兩岸(平潭)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中心“一中心+多窗口”的服務模式,採認范圍不斷擴大,已有60個職業可直接採認,累計向臺胞發放採信採認證書6000多本。
  為鼓勵臺青來閩發展,各地提供一定期限的過渡免費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今年上半年,累計提供920套住房,590戶臺胞家庭受益。
  擴大臺胞社會參與面,提升在地生活融合度,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必答題”。
  基層治理活躍著臺胞的身影。一年來,省委社會工作部不斷深化社會工作領域的閩臺融合發展,越來越多臺胞加入社會治理市民委員會隊伍,擔任基層治理助理員,參與民生實事協商、社情民意收集、文化志願服務等,目前共有973名臺胞深度參與社區建設、基層治理等實踐活動。
  廣袤的鄉村也是融合發展的熱土。臺青走村入戶,傾聽村民心聲,對農房進行適老化、宜居化改造,讓其既能留住鄉愁,又能住得舒心。如今,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模式已成為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一大特色,全省累計引入184支臺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681名臺灣專才以陪護鄉村的形式在閩就業創業。
  為保障在閩臺胞合法權益,涉臺司法服務持續優化。在福州、廈門、平潭等5個地區設立涉臺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成服務全省法院的臺灣地區法律查明平臺,設立大陸首個涉臺海事糾紛解決中心。
  截至目前,在福建創業就業、實習研學的臺胞近5萬人,福建已成為臺胞“登陸”的首選地。
  弘揚兩岸共同文化
  情感融合更深
  在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歷經600多年的關帝廟建築依然精美,剪瓷雕、木雕、石雕等傳統工藝令人嘆為觀止。這里是臺灣關帝信仰的發祥地,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香緣祖廟。
  去年10月,在關帝文化產業園,習近平總書記聽取當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兩岸文化交流等情況介紹,強調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傳承好。
  “一年來,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從文物保護、傳承創新、景區配套等方面改進提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促進兩岸文化融合發展。”風動石景區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張聰淵說。
  兩岸融合發展,紐帶在“情”。
  一年來,依托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優勢,閩臺人文社會交流不斷深化,兩岸同胞在同心同行中實現心靈契合——
  以“情”促融,重在交流。一年來,福建以加深情感融合為目標,以海峽論壇、海峽青年薈等品牌活動為龍頭,常態化舉辦媽祖文化、關帝文化、朱子文化等兩岸文化交流活動。據統計,今年1—8月,來閩參加活動的臺胞累計約2.8萬人次,同比增長40%。
  以“情”促融,不忘歷史。《意見》出臺以來,福建制定實施了大陸首部文化領域涉臺專項地方性法規《福建省閩臺關係檔案保護條例》。同時,持續推進閩臺歷史展示溯源工程,常態化舉辦族譜對接、尋根謁祖、宗親聯誼等活動,徵集“遷臺記憶”等檔案文獻5.49萬件,全力守護“閩臺一家”的歷史記憶,拉近了兩岸同胞的心靈距離。
  兩岸融合發展,動力在基層,希望在青年。福建常年舉辦各種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已設立首批20個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開展閩臺棒壘球項目交流的學校增至200所,閩臺青年首次聯合組建“福建海鯊棒球隊”參與大陸棒球聯賽,並取得天津站冠軍。
  民心向融,民心盼融。一個“情”字,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攜手奔赴共同未來
  全域融合更廣
  “自從去年領到了‘福馬同城通’卡,在福州搭地鐵、坐公交特別方便,真是省時省錢。”“福馬同城通”卡帶來的便捷,讓需要頻繁通勤的馬祖酒廠營銷部經理高漢瑜不住點讚。
  樂享第一家園生活的高漢瑜,是福建積極構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的一個縮影。
  這一年,福州啟動建設海峽青年發展型城市,先後發布設立福馬產業合作園、對園區符合條件的產品發放RCEP原產地證書、支持臺胞參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等2批20條舉措,福馬“同城生活圈”加速形成。
  融合發展,應融盡融,讓全域融合覆蓋更加寬廣。《意見》對福建全域融合作出了部署,支持廈門與金門加快融合發展,支持福州與馬祖深化融合發展,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發展,推進福建其他地區開展融合實踐。
  一年來,以重點區域為引擎,福建形成全域一體、全面提升、全民參與的兩岸融合發展良好態勢。
  無獨有偶。今年3月,廈門針對金門鄉親的衣、食、住、行等需求,推出“廈金同城卡”,整合金融支付、公共交通、文化旅遊三大功能,讓金門鄉親在廈生活更便捷。這一年,廈金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係列舉措落地實施,廈金“同城生活圈”反響熱烈。
  平潭率先實現臺企注冊登記“全程網辦”、個稅補貼“免申即享”等便利措施。“人在臺灣,只是線上跟工作人員溝通,人才的退稅獎補就打到賬戶了。”臺胞王佩琳豎起大拇指,為好政策點讚。
  一年來,福建既堅持突出重點、以點帶面,也注重因地制宜,鼓勵其他地區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融合實踐,呈現出“龍頭帶動、多點開花、百花齊放、覆蓋全域”的良好局面。除福州、廈門、平潭外,泉州和漳州的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莆田媽祖文化中心建設持續推進,三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龍岩海峽客家文化交流基地、南平海峽兩岸融合“雙碳”產業園、寧德閩臺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等加快建設……
  閩臺協同發展,為臺胞臺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融合發展的契機。“就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可以預見,從福建全域的示范到大陸全域的推廣,海峽兩岸同胞將共享更大的福利、更多的機遇。”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說。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既是大義,更具大利,著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