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 兩座島 三個中秋——跨越76載的月下離合
2025-10-09 09:51: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10月6日,湄洲島,中秋節傍晚,初升的圓月剛剛躍出海面。
64歲的高丹華站在礁石上,向東眺望。
“看,月亮下面就是烏丘嶼,那里就是我的家!”說罷,她有些哽咽。
18海里外的烏丘嶼,不僅是高丹華的家鄉,也是她父輩們的出生地。這次她專程回湄洲島探望的“阿伯”高亞美,正是出生于烏丘。
高亞美是高丹華父親高金振(小名阿皮)的親哥哥,也是她父輩唯一還在世的親人。
幾天前,本打算從金門返回烏丘的高丹華,打通了與高亞美的視頻電話。“丹華,我老啦,你要回來看看我啊。”90歲的高亞美說。經常跟伯伯聯絡的高丹華心頭一揪:“他以前從不曾這樣吩咐我,要我抽時間去看他。我知道,他怕等不起。”
高丹華輾轉廈金“小三通”航線、高鐵、輪渡,10月3日抵達湄洲島,再次與伯伯中秋團聚。
跨越76年的三個中秋節,見證了高家僅相隔18海里的悲歡離合。
1949年10月4日,農歷八月十三。正在湄洲島讀私塾的高亞美、高阿皮兄弟倆,已經有些時日沒見到烏丘嶼上的父母。
中秋將至,12歲的阿皮纏著14歲的亞美,想一同返回烏丘與父母團圓。亞美不同意:“明年或者等春節,把《幼學瓊林》學完,我們再回去。”
然而思親心切的阿皮還是趁著月色,偷偷鑽進同村漁民的漁船,第二天一早抵達烏丘。這一天是農歷八月十四,1949年10月5日。
誰料,就在1949年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兩岸陷入軍事對峙,湄洲與烏丘斷絕了往來。
兄弟倆這一別,就是半個世紀。再見面時,亞美、阿皮都已是鬢染霜雪的老人。
2007年,高阿皮去世。身為長女,高丹華很是遺憾。隨著時間推移,她對父親的思念越來越深。“爸爸走了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對他的童年一無所知。”高丹華決定提前退休,追尋父親與烏丘的故事。
2012年中秋節,高丹華剛退休兩天,就循著廈金“小三通”航線來到福建。第一次在湄洲島上見到頭發花白的伯伯高亞美,高丹華感覺爸爸倣佛就在身邊,分外親切:“阿伯身上有爸爸的影子,他們都喜歡看書,也都寫得一手好字。”
也是從伯伯口中,高丹華第一次得知1949年中秋的分離往事,心情沉重。聯想起父親去世前,曾讓她挂在牆上的詩句“四海通行慶太平”,高丹華體會到父親的手足情深、思鄉心切:“爸爸是盼著兩座島能通航。到最後,他都沒放下對哥哥和湄洲島的思念與牽挂。”
今年10月6日的中秋,高家的家宴分外熱鬧。高亞美老人特意換上了長袖襯衫。餐桌上的人越來越多,住在附近的後輩們紛紛送來菜碟、前來敬酒。
“我常常跟臺灣的朋友開玩笑:在臺灣,我人單勢薄;可來湄洲島看看,我家大勢大。”高丹華笑著說。
院落牆面上還投影著一行字——“歡迎姑姑回家”。院落之上,圓月如洗。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