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臺報社論:兩岸應重建互利共贏經貿關係

2025-08-27 14:24:00
來源:參考消息
字號
  參考消息網8月27日報道 臺灣《工商時報》8月25日發表題為《重建兩岸共利雙贏的經貿關係》的社論稱,當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揮舞不休,半導體產業“遷廠令”如影隨形,臺灣對外經貿的航船正經歷驚濤駭浪。此時,重振兩岸經貿關係、深化產業協同,不僅是突破困局的鑰匙,更是抵禦全球保護主義狂潮的盾牌。
  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猶如一把利刃,直接刺向臺灣的出口命脈。半導體產業的遭遇尤其令人憂心。美國以關稅為杠桿,強逼臺灣業者將產能遷往美國,同時步步緊逼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種壓力若持續加劇,臺灣累積數十年的技術優勢、頂尖人才與本土就業機會,將如潮水般流失,經濟自主動能恐遭釜底抽薪。
  要擺脫此困境,必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推動布局多元化;而兩岸通過經濟協商化解摩擦、在技術與市場領域共謀發展,是減壓解困的關鍵一招。
  當前兩岸經貿關係漸趨疏離,互動節奏顯得保守。但細究現狀,雙方其實面臨著相似的外部壓力。這恰恰構成了協同應對的現實基礎,透過多元策略聯手抵禦,才能共同維護產業競爭力與經濟根本利益。
  以現況來看,宜從穩定執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增設常態化經貿對話機制入手,逐步減少政治因素對經濟的幹擾;進而可在光伏、電動車、鋰電池等新興領域拓展合作,推動供應鏈向多元化、高端化升級。如此既能釋放產業協同的潛能,也能為兩岸關係注入穩定劑。
  大陸企業近年的進步與技術突破,創造了“強強聯手”的新機遇。兩岸企業若能係統性對接,臺企憑借技術積累與市場經驗,大陸企業依托規模優勢與創新動能,可在新質生產力賽道上共創佳績。臺商應抓緊轉型升級的時機,優化布局並融入大局。
  合作的領域廣闊如海洋。除了信息通信、電子零件、機械制造等傳統強項,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賽道更蘊藏無限可能。大陸在市場規模、人才儲備、科研投入上的優勢,與臺灣在技術研發、產業應用方面的積累,恰如齒輪般咬合。以人工智能為例,大陸擁有海量數據與場景,臺灣則在算法優化、芯片設計上獨樹一幟,雙方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應能在全球闖出一片天地。
  半導體產業更是兩岸合作的黃金礦脈。大陸在封裝測試、終端應用領域的扎實基礎,與臺灣在芯片設計、先進制造、設備研發方面的領先地位,本就是產業鏈上相輔相成的兩環。若能建立產業聯盟、深化技術交流,聯合攻關先進制程技術,不僅能提升整體競爭力,更可減少對美國技術與市場的依賴,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從而降低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
  當前的國際經貿舞臺,正被美國的霸權邏輯攪得風雲變色,但這絕不意味著“叢林法則”可以長期橫行。兩岸作為全球經濟體係的重要參與者,應攜手維護多邊組織的權威,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共同爭取友善外部環境,構築抵禦風險的防波堤。
  面對嚴峻外部挑戰,我們唯有排除政治幹擾,以互利共贏為方向,透過經貿合作積累信任,為兩岸和平穩定鋪就基石,實現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