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獨山:讓兩岸青年“沉下來”深度交流 攜手共創傳承文化根脈
2025-08-18 20:5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中國臺灣網北京8月18日訊(記者 麥旭濤)日前,一年一度的兩岸青年暑期獨山藝術創作實踐營活動,在山清水秀的遂昌縣獨山古村圓滿落幕。在為期8天的活動中,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傳媒學院、臺灣藝術大學、東海大學等兩岸9所高校的40余名師生在深度“沉入”獨山,以獨特的藝術和文化視角,探尋千年古村活化與傳播的新路徑。

兩岸青年在實踐營中參與活動(中國臺灣網發)
獨山村作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多所兩岸高校的實踐教學基地。自2022年起,一係列藝術創作實踐活動在此開展,為兩岸青年交流與藝術鄉建搭建了廣闊平臺。此次活動的圓滿舉辦,更標志著遂昌依托獨特資源,在推動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在村中一處靜謐的工作室內,臺灣東海大學與中國美術學院的10名學生正屏息凝神,專注地刻畫手中的皮影人偶,一旁的案頭堆疊著一沓色彩斑斕、細膩傳神的半成品。“皮影戲是兩岸共有的非遺,因此我們想通過皮影戲,讓‘獨山人講獨山事’。”臺灣東海大學退休教師、東海皮影工作室負責人許女士是皮影組的領隊老師,她告訴記者,為了創作出真實的“獨山人”,師生們前期進行了大量調研,細致捕捉村民的面部特徵、行為習慣與生活願景,將其轉化為卡紙上的藝術形象。“現階段我們會先把‘戲班子’建全,後期再去豐富老村新村和隆慶石牌坊的故事。”學生們不時交流著手中人偶的細節,認真的神情傳遞出對傳統技藝的敬畏和對講述獨山故事的期待。

兩岸青年制作的皮影(中國臺灣網發)
來自臺北藝術大學的學生們則在南譙樓的寨門外,為舞蹈《長路》做最後的排練。他們的動作或如流水般柔韌,又似山巒般剛毅。“獨山村的遺世獨立和人文底蘊令人震撼。我們查閱史料、踏勘古道,梳理出進村的線、茶道、明清一條街三條主線,由此生發出‘長路’這個主題,探尋獨山村先民在數千年的文化長路上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內核。”臺北藝術大學退休教師張老師介紹靈感源泉,“創作過程中,我們刻意避開了獨山村的標志性符號,試圖從它的文化脈絡里挖掘出支撐族群生存發展的文化內核,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包容、寬恕的精神,它們賦予了我們回望的力量和前瞻的勇氣。”舞蹈,在這里成為了一場對共同文化基因的溯源與朝聖。
與此同時,其他組的同學們也各自忙碌著,用畫筆描摹古建風情、用江石創作鄉土記憶、以拓印技藝還原碑刻故事……他們借由遂昌在地文化這扇窗,在多元藝術實踐中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知和認同。
8月9日晚的創作成果展可謂是實踐營活動的高潮環節。兩岸青年攜舞蹈、美術、影像等精彩作品相繼登場,以多元視角詮釋古村歷史文脈和山水風光,贏得滿堂喝彩。展示之余,大家還走到臺前,分享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和難忘故事,歡聲笑語中有青春恣意,更有對獨山村的熱愛。

實踐營的兩岸青年合影(中國臺灣網發)
此次活動為獨山村賦予了更多可能性,也讓兩岸青年在同吃同住同創作的過程中增進了情誼。“這是一次很棒的體驗,首先體驗到了古色古香的鄉村風情和傳統文化,其次在實踐中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和大陸同學交流創作思路,對彼此有了更多了解。”正如臺灣東海大學的大二學生王同學所言,當兩岸青年用多元的藝術表達詮釋同一片山水人文——實踐營的意義已超越活動本身。它證明,當兩岸青年真正沉潛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以藝術為舟楫,便能跨越海峽,在共同的根脈上實現心靈的深度對話。他們在此刻的共創與交融,正為這條始于獨山的“長路”,書寫下充滿希望的新篇。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