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在歸途:每一步都是家的方向
台灣網5月10日訊(記者 尹賽楠)“第一次感覺到,我跟大陸聯結得這麼緊。”臺灣時事評論員郭正亮回到祖地漳州角美祭祖,在當地族親的簇擁中情緒熱烈高漲:“我認為血緣就是兩岸不會分開的最主要的力量。”
日前,兩岸尋親尋根系列公益紀實節目《艾在歸途》第一季劃上了圓滿句號。節目播出期間引發兩岸受眾持續熱議,特別是其中臺胞對於尋根謁祖的執著引發網友強烈共鳴:“華夏根脈源遠流長萬古流芳”“中國人是有根的”“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也有人表達了對兩岸同胞相親相愛、祖國早日統一的心願:“邊看邊流淚,親情深似海,我們都是中國人,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的有力證據”“祖國必會統一”“回家真好,統一祖國更好”。
“70年來,我沒有見過家鄉人,年紀大了,我才感受到什麼是‘葉落歸根’。我必須要了解一件事:我究竟從何而來?這一次,算是我最後一次的尋親之旅吧。”這段發自肺腑、帶著濃濃渴盼的委託是已故臺灣時事評論員張友驊生前發出的。他是《艾在歸途》第一期節目的主人公,苦尋祖地三十年而不得,到了古稀之年越發覺得時間緊迫。
“福建是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身處對臺宣傳第一線,我們時常能夠收到臺胞的尋親求助,大量臺胞都僅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大陸,卻一直以來找不到尋根謁祖的渠道。”節目負責人介紹,我們將臺胞尋親的背景資料與情況進行整理,希望能夠建立統一便捷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臺胞尋親平臺,為這些想要找到親人、家族、宗祠的臺胞提供服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艾在歸途》應時勢、順民心而出,以十段真實的尋親、尋根故事,直觀展現兩岸同胞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
“我爸爸在臨終前特別告訴我,如果未來能夠回到故鄉的話,一定要代他上香,以示不忘血脈相承、根植故土之意。”兩代人的心願終得償,張友驊哽咽道:“回到臺灣,我會寫篇文章祭告父親:你過去做不到的,我已經幫你完成了;我也會感慨,當我幫你完成時,我也老了,比你還老,比你走的時候還要老……我會跟我父母親講四個字:無愧人子。這是我生命意義的體現。”
從了解訴求到往來兩岸尋訪線索,再到臺胞大陸尋根謁祖終得團圓,《艾在歸途》節目組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尋訪的調研員和先鋒,又是完整全程的記錄人、觀察員和宣傳者。
“無論選題能不能拍成,我們都必須確保幫臺胞找到準確無誤的祖脈所在地。”《艾在歸途》總導演表示,節目組常常需要面對各種困難,有的臺胞族譜缺失很嚴重,有的臺胞雖然手上的族譜比較完整,但所記載的大陸地名,早已變化甚至消失……儘管如此,節目組並沒有干涉臺胞尋親認親路上的表現,也沒有為兩岸團圓時刻設計“腳本”。
隆重的祭祖儀式、兩岸親人相擁話聊翻閱族譜……從第一頁開始,大家一頁一頁地仔細將兩本族譜進行相互對照,久久不願停下。每對上一個名字,仿佛親人之間的聯繫就更近一分,親情也更濃一分。這一刻,《艾在歸途》對於發掘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情感聯繫,重塑民族血脈傳承的共同記憶起到了積極作用。
《艾在歸途》播出後,收到多方積極反饋。不少嘉賓紛紛表達自己的興奮、感動和對祖地的赤誠深情。
臺灣時事評論員蔡正元説:“我家先祖當時赴臺,臺灣還是一片荒野,所謂‘地無三里平’。沒有中華文化的支撐力量,以及來自福建的資金和人力,不可能有今天的臺灣島。對於福建的先祖,我們更要懷著感恩之心。”
“我們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艾在歸途》負責人表示,這是兩岸走向融合發展這個宏大時代背景下,很小的一個內容。為助力實現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個大目標,我們還要做更多的努力。下一步,節目組還將團結各方力量嘗試建立更加便捷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臺胞尋親平臺,讓臺胞“想尋親、能尋親、尋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