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上下詐騙橫行誰之罪?(日月談)
近日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臺灣15至18歲青少年中,有23%受訪者過去一年曾遭遇各種形式的金融詐騙,其中有18%因此蒙受財産損失,損失金額多的有數十萬元(新台幣,下同)。
臺灣詐騙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作案手法也層出不窮。假投資詐騙已連續多年霸佔受騙財損榜榜首,不少上當家庭落得傾家蕩産。其他像網路購物詐騙、假買家騙賣家、假中獎通知、假愛情交友等接二連三,讓島內民眾頻頻中招,苦不堪言。
有人説,臺灣早就是揚名立萬的“詐騙之島”。最為猖獗的電信詐騙,其犯罪窩點起初盤踞島內,後來逐漸轉移到東南亞、非洲等地。此前大批臺灣青年受“高薪”誘騙赴東南亞“打黑工”、遭虐待的新聞佔據媒體熱點版面,震驚全臺。而這些團夥背後的“蛇頭”,常常是臺灣人。
他們詐騙手法不斷升級,從傳統電話詐騙到結合人工智慧與虛擬貨幣的高科技詐騙,提高了犯罪成功率的同時,其“創新”速度讓人防不勝防。
詐騙橫行島內,並非單純的犯罪和法治問題,而是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失衡失態的綜合體現。一方面是從社交媒體到遊戲廣告,氾濫的詐騙資訊無孔不入,讓普通臺灣民眾很難一一甄別。另一方面,臺灣社會的道德失范與經濟壓力催生了龐大的詐騙産業鏈。許多年輕人因高薪等利益誘惑誤入詐騙集團,墮落成詐騙幫兇。犯罪“職業化”、詐騙産業化,導致臺灣社會的類似頑疾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自賴清德當局上臺以來,臺灣詐騙案逐年升高。2020年,臺灣全年相關案共逾2.3萬件、金額達42.5億元;2022年已增至逾2.9萬件、69.6億元;2023年,臺灣全年詐騙案及涉案金額“雙創新高”,“詐騙病毒”更是在臺灣加速蔓延,眾多受害者中不乏老人、學生和家庭婦女等弱勢群體,他們被騙走辛苦積攢的養老金、學費和家庭存款,背後牽涉一個個深受傷害的家庭。
針對民瘼如斯,早在幾年前,民進黨當局成立“打詐”專門機構,狂砸13億元推出“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但臺灣詐騙問題如今卻“越打越狂”。究其原因,是民進黨當局雖然姿態做足,執行起來卻雷聲大雨點小,甚至被爆出包庇詐騙犯的醜聞。
早前大陸曾在境外抓獲一批臺灣詐騙犯,民進黨籍民意代表極力要求將人遣返。而當這批嫌犯乘機回臺一落地,竟在機場被直接“就地放生”。有臺灣網際網路借貸平臺涉嫌詐騙超過25億元、受害者逾5000人。相關案移送法辦時檢方調查發現,民進黨民意代表陳歐珀等一眾綠營人士與主嫌關係匪淺,當局的“打詐隊”也因此被諷刺為“詐騙隊”。
有島內媒體就發表評論文章痛批,民進黨當局不慮民生福祉,一心執迷政治操弄,只會“打嘴炮”,洗腦臺灣民眾,卻不見具體的惠民政策落地成效,形同“政治詐騙集團”。靠這樣的政黨“打詐”,無異於賊喊捉賊,緣木求魚。
事實正是如此。詐騙案件與日俱增,民眾怨聲載道,而民進黨當局對此不是無能為力,就是無心作為。一個容忍犯罪分子囂張跋扈、逍遙法外的社會,又如何能指望它保護民眾?這不僅是社會信任崩塌的象徵,更是民進黨當局執政無能乃至失控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