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于光影中解鎖非遺古韻——兩岸青年攜手共創非遺短視頻

2025-04-15 13:3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王桂亭、連子強(均係華僑大學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教授)

  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重在加強兩岸同胞在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的對話溝通與交流合作。近年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短視頻創作活動,成為一種吸引兩岸青年參與的文化交流新形式。活動多以大陸相關高校、媒體機構、行業協會為主體,邀請臺灣青年群體赴大陸進行以非遺傳承為主題的短視頻共同創作,由此增進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認知,促進中華文化傳播。活動不僅為中華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也在更深層次上促進了兩岸文化融合。

  傳承文化記憶推動兩岸青年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由各個社區和群體所認同,並被視為自身文化身份核心的社會實踐、表達方式、知識與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産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和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儀式、自然與宇宙的知識,以及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有助於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增強民眾共同體意識和文化認同感。中國目前已有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産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既展示了中國悠久歷史、多元文化,又體現了各地獨特的風俗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非遺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不只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近年來,臺灣民進黨當局想方設法“去中國化”,試圖割裂兩岸歷史和文化聯結。實際上,無論臺灣當局如何努力擺脫中華文化影響,兩岸同文同種的事實無法改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歷史積澱。無論是傳統節慶、民間藝術,還是手工技藝,許多非遺項目在兩岸都有相似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具有共同的文化發展脈絡。據統計,臺灣祖籍閩南的民眾佔比超過70%。臺灣傳統文化與閩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高度相似性,如南音、布袋戲、歌仔戲等。中華文化特別是閩南文化在臺灣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民眾基礎,這就為非遺短視頻共創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峽兩岸影視人才交流與影視文化研究中心和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舉辦了“攜手向未來:兩岸非遺短視頻創作營(2024)”,華僑大學發起了“海峽兩岸高校文化與創意論壇(2024)暨短視頻創作營”……近年來,形式多樣的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短視頻研習活動,使兩岸青年在體驗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過程中,真切認識到海峽兩岸文化歷史的共同根源,進而理解和認同自身的中華文化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産蘊含的傳統價值觀,如敬天畏地、忠孝仁義、和諧共生和勤勞節儉等,不僅在大陸紮根深厚,也在臺灣得到廣泛認同。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新演繹,這些價值觀得以延續和弘揚,進一步增強了兩岸青年的中華文化認同。

  創新交流形式 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非遺短視頻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展現出一種新奇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傳播形式。非遺短視頻共創活動創新了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形式。以往的兩岸文化交流主要通過參訪、座談和文化考察等形式,參與者通常處於被動接收資訊狀態。這種淺層交流缺憾在於深度不足,影響力有限,由於缺乏充分互動,難以激發深層次文化對話。同時,由於參與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較弱,影響了交流的持續性和效果。而非遺短視頻創作活動強調“主客共創”,參與者不僅是文化的接收者,也是文化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實現了兩岸青年更深層次的交流。

  通過短視頻傳播非遺文化,不僅生動呈現了傳統文化,還為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短視頻以其簡潔直觀的特性,使得厚重的非遺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輕鬆傳達給觀眾。相比傳統的交流方式,短視頻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輕鬆分享,形成擴散效應,影響更多的兩岸青年群體。這種新興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使不同地區的人更易接觸和理解非遺,使其轉化為生産力,推動地方文旅經濟發展。

  具有豐富視覺元素和參與性的非遺項目更受歡迎,如民間曲藝、手工藝、傳統節慶和飲食文化等。非遺短視頻形式使一些原本冷門的文化重新煥發生機。例如,泉州簪花民俗因演員趙麗穎在泉州拍攝的短視頻而迅速走紅,不僅吸引了大陸觀眾的關注,也引發臺灣民眾熱情參與。這一熱潮推動了泉州旅遊業發展,並促進了與簪花活動相關的飲食、民宿和服飾等産業蓬勃發展。由於短視頻,一些曾經小眾的文化項目獲得了廣泛認可,實現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增進心靈契合 助力海峽兩岸文化融合

  心靈契合意味著通過多種方式消除兩岸民眾隔閡,增強人們在思想、情感和文化上的共鳴。兩岸青年心靈契合過程可以概括為交往互動、認知理解和情感認同三個環節。各環節不僅涉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包括人與文化的互動。兩岸非遺短視頻創作活動,為兩岸青年人創造了一個深度合作與同場競技的舞臺。在共同創作過程中,兩岸青年從策劃、拍攝到剪輯製作,互相交流經驗、分享創意。這種合作模式促使他們互相學習,發揮各自特長。在共創語境下,兩岸青年共同面對挑戰和解決問題,不僅加深彼此認知理解,更在相互支援和鼓勵中建立了深厚情誼。

  非遺共創活動不僅加強了兩岸青年的情感聯繫,也推動了兩岸文化融合。文化融合一般是從初步接觸到碰撞互動,再到彼此適應和相互借鑒,最終形成深度的對話聯結。文化融合不是文化元素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成就,形成相互滲透的文化生態。非遺短視頻創作鼓勵兩岸青年群體探索傳統文化。通過創新表現手法,許多年輕創作者將非遺與現代元素結合,形成新的文化産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融合過程中産生的新文化形態和表現形式,能夠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這種創新不局限于短視頻本身,還可能延伸到其他領域,形成新的文化現象和潮流,促進兩岸文化的共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拓寬了兩岸合作前景。兩岸可通過文化資源共用、技術合作和人才培養等方式,推動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創新,確保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發展,形成良性迴圈。同時,兩岸合作也為非遺國際推廣提供了機會,增進國際社會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欣賞,從而提升兩岸文化軟實力。通過兩岸的共同努力,如聯合推廣、多語言傳播、數字化應用、人才交流以及品牌建設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進一步走向世界,構築兩岸民眾的中華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