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閩臺親上親 融合向未來——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邁出更大步伐

2025-02-18 08:29: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海峽聚焦】

  光明日報記者 馮家照 高建進 張詩瑤

  初春清晨,記者來到位於福建龍岩漳平縣的臺品櫻花茶園。放眼望去,只見數千畝櫻花如霞似錦,層層疊疊的茶樹鬱鬱蔥蔥。這裡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吸引眾多遊客駐足觀賞,紛紛拍照留念。望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年近七旬的臺商謝東慶開心地對記者説,“我來到漳平馬上30年了,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蛇年新春剛過,八閩大地處處可見臺灣同胞奮力打拼的春潮:平潭臺灣創業園裏90後臺青們正在調試智慧農業系統,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前的臺灣遊客正跟著南音傳承人學唱《梅花操》,廈門大學校園內兩岸學生在共同探討朱子文化……越來越多臺灣同胞表示,這裡不僅是他們追尋夢想的熱土,更是心靈契合、文化交融的溫馨家園。

  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一年多來,福建牢記使命,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奮力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密切經貿合作,設立大陸首只由臺商發起的兩岸産業投資基金,累計研製兩岸共通標準285項;新獲批8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實現九市一區全覆蓋;促進便捷聯通,“小三通”客運航線2024年客流量達120萬人次……福建正以實際行動展開兩岸同胞共用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共繪融合願景的新畫卷。

  經濟融合的齒輪加速轉動

  湄洲灣北岸的羅嶼港,一台抓鬥起重機猶如一位不知疲倦的鋼鐵巨人,正以每小時4000噸的速度裝卸鐵礦。

  記者來到這裡時,是正月初八清晨。只聽一聲汽笛長鳴,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的監護下,滿載鐵礦石的“中港世紀”輪緩緩駛向中國臺灣高雄港。

  “以前跑一趟要好幾天,現在直航15小時就能到。真是太方便啦。”船長田華嶽透過舷窗望向對岸,對記者感慨道。

  “如今有了羅嶼港的高效裝卸,臺灣鋼廠的原料庫存週轉得更快了。我對今年的收益充滿了信心,定能滿滿噹噹!”田華嶽説。

  “我們全天候進駐港區,努力縮短船舶的通關時間,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為兩岸貨運船舶提供快捷的通關服務。”莆田邊檢站辦公室主任張鴻建告訴記者,2024年羅嶼作業區對臺鐵礦石轉机量達322.88萬噸,同比增長22.95%。

  這條跨越海峽的“鋼鐵紐帶”,正是兩岸經濟融合的齒輪在八閩大地加速轉動的生動注腳。

  春節假期剛過,在福州臺商投資區,記者見到了忙碌的馬祖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九銘。

  “劉總,您正在忙什麼呢?”記者問道。

  “自從去年我的願望實現後,今年訂單增長了不少!這不,我正琢磨如何擴建生産線呢!”劉九銘説。

  原來,去年10月,公司的“馬祖酒廠”有了新的名片——福州老字號!

  2024年3月,福州市商務局發出通知,開展第二批福州老字號認定工作;5月,福州明確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馬祖地區以及在福州登記註冊的臺資企業申報福州老字號”。

  “有了老字號這一品牌,消費者對我們更信賴了!真心感謝福州這片熱土,給了我們這麼大的舞臺和認可!”劉九銘笑容滿面,話語中帶著滿滿的活力和感激。

  如今,福州老字號、廈門老字號都有了臺企身影,而且福建老字號也已向金門、馬祖的企業開放,實現了兩岸品牌的深度融合。在大陸政策的扶持與龐大市場需求的驅動下,這些昔日廣受歡迎的老品牌重新煥發生機,日益拉近了與年輕消費群體的距離。

  “福建不僅給我們政策傾斜,還給我們創造了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在福建,我們越來越有家的感覺。”福州市臺協會會長蔣佩琪説。

  一串串數字,如同一面面鏡子,映照出閩臺經濟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據統計,截至2024年10月,福建累計引進臺資項目2.5萬多個,實際利用臺資330億美元;閩臺貿易額累計突破1.5萬億元,臺灣地區成為福建第四大貿易夥伴。

  生活交融讓同胞心更近情愈濃

  “滴!福馬同城通。”在福州馬尾瑯岐對臺客運碼頭,馬祖居民曹常斌正在出站。

  今年70歲的曹常斌平日居住在馬祖,有空他就會乘坐25分鐘的黃馬“小三通”客運航線到福州看望親人。

  “以前兩地之間往來,遠沒有如今這般快!”曹常斌回憶道,以往從福州返回馬祖,他得在淩晨4點起床趕往長樂機場,先是搭乘飛往香港的航班,再經由香港轉機至臺灣桃園機場,接著驅車匆匆趕往臺北松山機場,歷經輾轉後才能搭乘前往馬祖的航班,“而現在,通過‘小三通’航線,單程僅需25分鐘,便捷了許多。”

  “福馬同城通”卡,伴隨著福州與馬祖“同城生活圈”的構建應運而生,它承載著兩岸同胞聯繫日益緊密、親情日篤的美好願景。2024年3月,福州市正式向馬祖同胞推出了這張“福馬同城通”卡,持卡人可在交通、旅遊、教育、住房等多個領域享受優惠政策。

  “真沒想到,一張卡就能讓我‘回家’!”曹常斌説,20多年來,他的回家路越走越近。

  民生溫情與關懷如同春風化雨般潤澤人心,讓兩岸人民你來我往、親上更親。如何念好“惠”字經,讓臺胞安居樂業有奔頭?在平潭綜合實驗區上樓村,一家名為“新傅鳳梨酥”的糕點店就傳遞著這樣溫馨的故事。

  店主傅韜文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創業者。2024年初,傅韜文帶著妻子來到平潭,決定以臺灣特色糕點鳳梨酥為起點,開啟新的事業。創業初期,上樓村的村幹部和村民給了他極大的支援。“他們幫我推銷、推廣,讓更多人品嘗到新傅鳳梨酥。”傅韜文感慨道,這份無私的幫助讓他感受到“第二個家”的溫暖。

  為了將“臺灣味道”融入平潭,傅韜文與上樓村簽訂了意向協議,共同打造以鳳梨酥為主打的烘焙坊,推廣“上樓有禮”文創品牌。這一合作不僅為上樓村帶來了新産業機遇,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

  店名“新傅鳳梨酥”寓意深遠。“‘新’代表全新的開始,‘傅’是我的姓氏,也意味著我把每一位消費者都當作心腹來對待。”傅韜文説道。

  這份真誠不僅體現在傅韜文精心製作的鳳梨酥上,也體現在他與上樓村村民的深厚友誼中。傅韜文與上樓村的民宿老闆、業主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大家時常聚在一起泡茶聊天,互相幫助,越走越親。

  “未來,我計劃繼續研發更多天然、健康的産品,讓來平潭的朋友們都能品嘗到這份溫暖和美好的味道。同時,也希望通過鳳梨酥這一特色糕點,傳遞兩岸一家親的溫暖和情誼。”傅韜文笑著説。

  政策暖意與民間情誼交織中,“福馬同城通”不再只是一張卡,更是兩岸民間往來的“連心橋”;上樓村的烘焙坊不再只是美食工坊,更成為兩岸同胞“以心傳味”的溫馨驛站。這些帶著煙火氣的兩岸合作項目,恰似一顆顆種子,在政策春風的吹拂下,悄然生長為連接海峽兩岸的心靈紐帶,助力兩岸同胞情感融合更深。

  文化共情引發跨越海峽的心靈共鳴

  春節假期,位於福建泉州市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人聲鼎沸,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正在這裡舉行——“骨肉天親 血脈相連——海峽兩岸家書特展”。這場展覽匯集了百年來1000多件兩岸家書,每一件都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深情寄託。

  來自河北的遊客馮先生,特意從遠方趕來,只為親眼看看這些珍貴的家書。他緩緩步入展廳,只見一封封泛黃的信件被精心陳列在展櫃中,透過玻璃,仿佛能觸摸到那段塵封的歲月。

  “這封信,讓我想起了我的大伯。他在我出生前就去了臺灣,從此我們再也沒見過面,對他的印象只是從父親那裏得知。”馮先生感慨道。

  “在這裡,每一封家書都像是一個故事,訴説著分離、思念、重逢和希望。”馮先生説,這些家書不僅僅是歷史的遺物,更是兩岸人民情感的瑰寶。它們見證了骨肉天親、血脈相連的真諦,也讓他更加堅信,無論時空如何變遷,兩岸人民的親情和血脈永遠不會改變。

  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家書,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行動上不斷升級,持續加強兩岸家書、兩岸族譜等“遷臺記憶”檔案文獻資料徵集、研究、利用。2024年新增兩岸家書484件,開展相關課題研究2項,並以族譜為紐帶,積極開展族譜對接、尋根謁祖活動。此外,博物館還積極探索兩岸族譜數字化,籌建“閩臺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力爭實現數字資源共用,助力兩岸同胞更快速、更準確地尋找共祖。

  而在百里之外的廈門大學,同樣瀰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暮色中的教室燈火通明,那是廈門大學中華文化促進學社成員們在舉行例行的研討會。來自臺灣地區的學生陳俞晴正指著投影上的《朱子家訓》,和大陸同學蔡玉潔熱烈討論。

  “清代,一批批閩籍官員、學者被指派到臺灣,他們積極傳播朱子文化,建立書院,制定科舉考試辦法,推動朱子學在臺灣的深入發展。”陳俞晴一邊講著,一邊翻出手機裏的照片,“看我拍的這個‘忠孝傳家’的牌匾,和武夷山朱熹故居的匾額是不是有相似之處?”蔡玉潔興奮地接過話頭:“真的很像!看來朱子文化的影響真是深遠,到處都能見到它的痕跡!”窗外鳳凰樹沙沙作響,20多名兩岸青年擠在長桌前,筆電上密密麻麻記著兩岸有關朱子文化的故事,笑聲與辯論聲此起彼伏。

  “身為學校中華文化促進學社的一員,我感到無比光榮。社團的許多活動讓我們深刻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根在何處,拉近了兩岸青年的心。”陳俞晴説。

  當馮先生在博物館前思念起從未謀面的親人,當陳俞晴在廈大校園講起朱子文化的故事,那些鐫刻在照片、建築、典籍裏的文化密碼,正被人們重新激活。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內,世界上最大的火藥爆繪壁畫《同文、同種、同根生》靜靜矗立——圖中勾勒出的一棵參天古榕別有韻味。榕樹的“榕”,閩南語發音和“情”同音,而閩南語是閩臺兩地的通用方言,寓意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同根同祖。正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鄭國防所言:“山河為鑒,歷史為證,誰也不能否認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

  “尋根路,你我對話。穿越了海峽,兩岸從來是一家。”當《我們同唱一首歌》的旋律在閩臺藝術青年音樂會上再次響起,這片熱土正向著奮力書寫兩岸融合發展新故事進發。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18日 12版)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