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之家裏的暖心歌聲
“燈火裏的中國青春婀娜,燈火裏的中國胸懷遼闊……”春節前夕,在第二屆“團結頌歌”首都統一戰線文藝成果展演的舞臺上,28位在京臺胞合唱團成員身著民族服飾,齊聲唱響《燈火裏的中國》,為展演拉開帷幕。這個團員平均年齡70歲左右的合唱團,歌聲鏗鏘、神采飛揚,成了舞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合唱的時候,嘴要張得大大的,聲音要響亮,要是歌詞記不住,曲子不熟悉,情緒上不來,演出效果就出不來。”在京臺胞合唱團副團長鐘玉梅説道。為呈現一場完美表演,這群退休多年的老人經常利用週末時間,前往北京臺灣會館排練。
臺灣會館始建於清朝,坐落于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衚同,曾是臺灣舉人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落腳點”。如今,經過多次修繕,它已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場所,而會館的多功能廳也是北京市臺聯為在京臺胞合唱團提供的固定排練場地。平日裏,團員們常常自發相聚在此唱歌、排練、聊生活家常。這個臺胞們共同的“家”,時常傳出一曲曲暖心的歌聲。
“合唱團人多,為了協調會館的場地和大家的時間,我們一般都會在會館面積比較大的多功能廳,週末排練2小時。”在京臺胞合唱團團長金玲説,“緊湊的排練不僅豐富了大家的退休生活,也讓我們在京臺胞有了一個情感交流的平臺。每次在這裡唱歌、排練,大家都很珍惜。”
從熟悉歌曲編排,到臨時增加演唱曲目,再到加入舞臺表演元素……談到這次參加“團結頌歌”演出,84歲的男低音聲部部長蕭幼誼説:“時間短、壓力大、曲子新、動作多、難度高,但大家積極性特別高,都希望能在舞臺上展現出在京臺胞的風采。”
2014年,在北京市臺聯的組織下,在京臺胞合唱團正式成立。曾經的中學教師、醫務工作者、一線工人們,因“臺胞”的身份匯聚到一起,自此,“在京臺胞合唱團團員”成了他們新的共同身份。
合唱團成立的那年,北京特色周聯誼晚會在高雄香蕉碼頭舉辦,北京市臺聯邀請在京臺胞合唱團部分成員返鄉拜年,他們的歌聲跨越海峽,飄向臺灣。
在高雄時,合唱團成員用歌聲傳遞情感,高唱臺灣宜蘭民歌、閩南語歌曲《丟丟銅》。回到北京,他們又用《我和我的祖國》《海峽隔不斷一家親》等經典作品,讓音樂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
演出不斷,動力不止。“我們希望在京臺胞合唱團能成為北京市臺聯的一張‘文化名片’,通過登臺演出,讓團員們豐富演唱經驗,也用歌聲來展現兩岸同胞的深厚情誼。”金玲説道。(完)(《中國新聞》報作者李騰飛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