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年味濃情 一樣的團圓喜慶
春節是最具中華文化特性的傳統節日,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同為中國人社會,寶島臺灣的民眾過春節自有一種傳承久遠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體現在敬天法祖,自愛愛人,也體現在安和樂利,循道而行。這個春節假期,臺灣從1月25日一直放到2月2日,一共9天,島內民眾都覺得很開心,因為有更多的時間備辦年貨,有更充裕的時間回家團圓,也有更多的時間選擇出遊“走春”。
圍爐守歲
過年前夕,寶島上下,家家戶戶灑掃庭除,除夕當天,家家戶戶都會祭祖先、拜天公。除夕晚上,一家人圍爐守歲,共用親情,閒話家常,勝卻人間樂事無數。大年初一到宮觀寺廟搶頭香,初二女兒回娘家,初三、初四走親訪友互拜新年,初五開市迎財神。過年自有一套儀式,人們大多遵守。
“兩岸中國人有同樣的傳統習俗,春節最受重視,每到這個時候,無論離家多遠,遊子都要趕回來,與長輩一起吃個團圓年夜飯。”臺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對記者説。過去年夜飯都是家里長輩親自烹制,如今生活節奏快,為了省卻麻煩,很多人選擇從飯店買全套年菜回家,或者乾脆選擇在飯店圍爐守歲,但考究的人家還是會自己準備。
在飯菜中融入美好的寓意,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體現。臺灣知名美食作家朱振藩介紹,臺灣是移民社會,民眾的先輩來自大陸大江南北,因此除夕餐桌融合著多樣風味。臺灣民眾的除夕餐桌上,總會有寓意“年年有餘”的魚、“長命百歲”的蝦、“招財進寶”的水餃、“年年高升”的年糕、“大富大貴”的豬蹄、諧音閩南語“好彩頭”的蘿蔔糕等。“舌尖上洋溢的美味,其實也是人們心底濃濃的鄉情”,朱振藩説。
賞花探春
春節假期,很多島內家庭也會扶老攜幼出門“走春”,或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新春特展“歲時節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或到士林官邸、花東縱谷、陽明山、阿里山,沐浴在和暖春陽之下,踏春賞花。
這個春節長假,不少臺灣民眾選擇搭乘火車,造訪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在花海之中流連忘返。從臺東縣鹿野、關山、池上到花蓮縣富裏、玉裏、壽豐,綿延近百公里的廣袤鄉野,是臺灣重要的稻米栽培區,平時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景致,但在每年12月至次年1、2月份冬季休耕期間,農民多在稻田裏種植油菜作為綠肥植物。因此,從1月中旬起,盛開的大片油菜花海,便成為花東縱谷裏極為迷人的奇妙風景。一朵朵的小黃花雖然不起眼,但是當油菜花田一畦接著一畦綿延到天際時,就形成一片金黃燦爛的壯觀景象,襯著藍天白雲、青山碧水,勾勒出一幅出塵脫俗的田園風光。為了讓冬天的縱谷景觀更加多彩多姿,這幾年開始有部分農民在種植油菜之外,又增加種植色彩絢麗的大波斯菊等,營造更多樣化的景觀花海美景。
提燈踩街
入夜的臺北西區,從西門到北門,沿著中華路一路行來,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讓人目不暇接。人們看燈會、猜燈謎,提燈踩街,闔家優遊,盡享中華傳統文化饗宴。饒有趣味的是,臺灣各地的燈會都是從春節前就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後。今年的臺北燈節于2月2日正式開展,不過其中的“城市光廊”早在1月24日就提前點亮,為臺北增添過年喜氣,也吸引民眾“走春”帶動商圈人潮。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説,今年燈節主題為“蛇來運轉”,以多彩祥雲環繞福蛇為視覺設計核心,將“圓滿順利”的新年祝福帶給大家。展場所在的西門町是傳統與潮流文化匯聚之地,主燈“福蛇豆豆”則設置在中山堂前廣場。策展方介紹,今年主燈設計突破傳統,以繽紛色彩與幾何圖形構建蛇身圖案,並融合燈光與特效,特別是靈動的蛇眼將為主燈秀增添更多趣味。這座結合歷史文化與潮流元素的主燈,將為別具歷史意義的臺北中山堂注入時尚氣息。
配合臺北燈節舉辦,鄰近商圈、宮廟各出奇招,推出攝影比賽、燈謎擂臺、燈海隧道等活動,希望以此展示臺北獨特城市魅力,為民眾和遊客留下難忘記憶。
2025台灣燈會將於2月12日至23日在桃園市舉辦,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規劃“主燈展演場”與“光的遊戲場”兩大展區。其中主燈“領航揚翼”以航行與飛翔為靈感,展現桃園的蓬勃活力。元宵節前,臺灣各地多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燈會,雖然規模不一,但是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