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北年貨大街伴我三十載(兩岸觀察)

2025-01-27 08:39: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隨著人們的歡呼聲與倒數聲,五色煙火飛快射向天際,將黑夜炸成白晝,新曆的第一天就這樣“破曉”了,這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迎接新年到來的方式。然而對於我們中華民族而言,我們年和年之間是漸進式告別的節奏,像一首歌的鋪陳,直至除夕到達高潮。新曆的開始只是一種預熱,真正屬於我們的農曆年還在後頭。

  北方的年從“臘八”起頭,而南方沿海的年則是自“尾牙”做預告,距離真正農曆新年的到來少説都有著兩周的余裕。這段時間看著雖長,但步調卻很緊,大掃除、裝飾佈置、辦年貨、預備年菜,沒有一件事情能落下。因為這既是咱們中國人代代留下的傳統,亦是深刻于基因裏的習慣。

  一連串年節前的準備,對於上有老下有小還得工作的人群來説,無疑是辛苦的,畢竟總得在各種忙碌之餘抽空完成,但對於家裏的老人和小孩而言卻是幸福的。就前者而言,這是一年中又一次忙活起來、大展身手的時刻;而對於後者來説,這可是難得充滿期待的歡樂時刻。寒假往往與春節假期銜接不遠,因此有著休假膨脹的錯覺。大人們在這節骨眼上或忙著各種張羅,或需要孩子打下手時,只得使出各種討好籠絡收買的手段。於是,等著農曆新年到來的前夕,是年幼時的我在漫漫冬日裏最歡樂又引頸期盼的時光。而其中,最讓我期待的,是在接近年節時的週末午後,和家中大人去臺北年貨大街迪化街一起採買年貨的環節。

  將近一公里長的迪化街在過去本就是售賣南北貨、中藥材和布匹的批發零售市場,演變成現在的年貨市集也有些年頭了。年貨大街每每自農曆新年前半個月就開始熱鬧起來,除了延續傳統的各式南北幹貨外,在年夜飯上常見的菜品和年節零食,諸如烏魚子、佛跳墻、臘肉、蘿蔔糕、肉乾、瓜子、麻荖等諸多吃食都可以在這找到。貨品新鮮,應有盡有,是年貨大街的一大賣點,而各攤獨有的叫賣風格以及不怕客人試吃的“引流”辦法更是一直以來最為討喜的方式。因此,但凡每年宣告臺北年貨大街開張后,人潮便川流不息,熱鬧直至除夕夜的前一晚。

  猶記得兒時,個頭不大的我走在臺北年貨大街熱鬧的人潮中,家人的手成了我不被衝散的“救命繩”。雖然家人帶著我老是逛得心驚膽戰,但卻有著不得不帶上我的理由。除了我總會幫忙提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外,更因為身邊帶著孩子時,攤販老闆們會更熱情地招呼試吃:“來!妹妹嘗嘗看,喜歡吃叫阿公買”。甚至在成交後大多會多添一點做為贈送:“妹妹,回去吃,吃完後再叫爸爸回來買”。當然,有時候我也是家人客氣婉拒消費時的好藉口。家人總藉由握著我的手的鬆緊程度給我示意,而我在默契地接住訊號後只要搖搖頭,便能為家人架起順理成章回絕的梯子:“不好意思,我們家妹妹吃不慣”、“不好意思,她好像沒那麼喜歡”。我是家人買與不買間的決定權代理人,所以,在辦完“正事”後,家人也都不忘犒賞我一番。那就是我終於可以走到那經過千百回、早就快望穿眼的糖果攤上,挑選屬於我的“豐厚報酬”了。斑斕華麗的包裝紙,亮閃閃的金箔外衣,就這樣繽紛了我記憶中的臺北年貨大街,同時亦點亮著和家人共度新年前夕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長大了,會牽著我的手去逛年貨大街的人的老了、少了,但那條陪伴我三十年回憶的臺北年貨大街還在,至少現在的我還能一邊逛著年貨大街一邊給家人打電話:“嘿!我在年貨大街,要不要買些什麼?一會兒帶回去呢。”(作者:張婉柔)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