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臺灣來,圓夢鄉野間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兩岸一家親,嵐臺親上親。自2016年底試點兩岸社區融合以來,擁有380多年曆史的平潭海壇街道上樓村吸引了一批批臺胞入駐,與鄉村振興“雙向奔赴”。
如今,這座“網紅村”已逐漸成為嵐臺基層交流交往的一扇窗口,兩岸共建共融共用的美好願景在此照進了現實。今年9月底,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上樓村村民委員會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日前,記者走進這座古村,探尋兩岸一家親、鄉村共振興的生動故事。
古村實現“逆生長”
從平潭城區向北行駛約10分鐘,便到了上樓村。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乾淨整潔的石頭厝、充滿特色的文化墻……剛走進村子,記者就被這裡舒適宜人的環境所吸引。
過去的上樓村,並不是這番亮麗的模樣。“以前,村子裏有許多荒地,雜草叢生,很不美觀。現在,人居環境大變樣,荒地也變成小公園,看著真舒心!”62歲的村民吳玉興感慨道,原來這座小村莊也可以這麼美。
變化的動因何在?故事要從一場關於兩岸社區融合的實驗説起。
2016年底,上樓村在平潭率先試點兩岸社區融合建設。怎麼融?該村的首個舉措,就是邀請有著多年基層治理經驗的臺胞曾寧旖定期前來交流訪問,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很快,這座村子就掀起了一場復興家園的熱潮。彼時,曾寧旖嫁接臺灣社區營造經驗,著力推動環境改造、人文教育、社區治安等全面提升,為鄉村注入新活力。
點滴變化,日積月累。越來越多的臺胞跨海來到上樓村,包括畫家、設計師等,對村子面貌進行“微改造”。彩色墻繪、文化長廊、照片墻……他們還引入臺北忠順裏社區“超乎想巷”文化創意,讓人居環境“一鍵煥新”。
在上樓村,臺灣元素與古樸鄉村相互碰撞,産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化學反應”。從村居改造到藝術文創,這些年,9批臺灣青年先後前來駐村駐點,舉辦社區參訪觀摩、志願服務講座等交流活動,兩岸情誼在此開花結果。
“快進來坐,喝杯茶呀!”沿著彩繪墻前行,來到一座精緻的小院前,“95後”臺青傅韜丞熱情地招呼記者。
這裡是兩岸文創藝術交流空間——樓臺會,寓意上樓村與臺灣的相會。傅韜丞來自臺灣雲林,他在上樓村從事鄉建鄉創工作已有兩年多時間,平日裏就在樓臺會辦公。
樓臺會原先是一棟年久失修的石頭厝。2018年,一支臺灣設計團隊進駐上樓村,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啟動老屋拯救行動。經過一番裝修改造,老舊石頭厝實現“逆齡生長”,從內到外煥然一新,變成了集文創展示、交流聯誼、文化藝廊等功能于一體的複合型空間。
“現在,無論大事小情,大家總喜歡相聚樓臺會,一起討論商量。村民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主人翁。”傅韜丞説。
共繪産業振興圖
鄉村顏值越來越高,産業發展也需跟上。
上樓村黨支部書記陳振國告訴記者,這些年,村“兩委”積極探索産業發展新路徑,投資超2200萬元建成了15個産業項目,支援臺胞擴大迷迭香等休閒經濟作物育苗,並加緊引進和培養一批思路廣、經驗足、懂技術的兩岸新農人。
傅韜丞就是其中之一。懷揣著田園夢,他在上樓村開啟了事業新篇章。
傅韜丞曾在平潭金井片區北厝村打造蝸牛産業鏈,效益很不錯。2022年來到上樓村後,他如法炮製,打造“上樓版”蝸牛養殖基地,還引進了臺灣精緻農業發展理念,發展綠色有機的百香果種植業。
説話間,他迫不及待地領著記者來到了位於村口的“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步入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百香果園,只見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百香果挂滿枝頭,濃濃的果香撲鼻而來。這片果園面積約10畝,種的都是“欽蜜9號”黃金百香果,個頭大、香氣足、汁水充沛,深受市場青睞。
正對著果園的,是一座蝸牛養殖棚,13萬隻臺灣白玉蝸牛在此安靜“過冬”。蝸牛養殖是環境友好型産業,經過深加工的蝸牛既可食用,也可入藥,價值頗高。“這些小傢夥最快4個多月即可出欄,可以每斤20元的價格分批次出售給相關企業。”傅韜丞説。
在上樓村,百香果、白玉蝸牛成為鄉村致富的“金果果”和“金疙瘩”,每年可帶動村集體收入增加近8萬元。借此機會,傅韜丞還制定了“地瓜獵人”農事體驗、“自然觀察營”科學科普等課程,打造集研學、遊玩、樂購于一體的科普莊園。
不僅如此,去年底,傅韜丞還邀請弟弟傅韜文和弟妹王蕓瑩落地上樓村,一家人作夥(“作夥”係閩南語,意為作伴)來打拼,共同發展“文創+食品”事業。
不久後,平潭新傅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傅韜丞等人與上樓村簽訂了合作意向協議,對“上樓有禮”文創品牌進行提質升級,塑造地域特産新名片。
這幾天,就在樓臺會的背後,一間嶄新的烘焙房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在臺灣,傅韜文和王蕓瑩曾從事西點行業,十分擅長烘焙。他們二人打算在這裡開辦烘焙班,讓更多村民參與其中,一起開拓“甜蜜事業”。
文明之風拂面來
“小邱,我家孩子最近笑容變多了,學業也有了進步,真是太感謝你了!”“不客氣,家庭和睦最要緊!”近日,上樓村村民林大姐來到村部,向臺灣社工邱晨芯連聲道謝。
邱晨芯是平潭引進的首批臺灣社工之一,從2022年開始駐點上樓村。前段時間,她發現平時十分開朗的林大姐變得沉默寡言,還缺席了多場志願服務活動。作為一名資深社工,邱晨芯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隨即到府家訪。
原來,林大姐的孩子小威(化名)剛上初一,最近情緒波動起伏大,鬧得家中不得安寧。經過一番交談,邱晨芯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孩子不適應新課業,從而導致應激性焦慮,繼而影響了家長的情緒。
回去後,邱晨芯為這對母子開出了“心靈藥方”,一方面對林大姐進行親職教育,讓她切勿給孩子“貼標簽”;另一方面,又為小威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增強抗逆力。邱晨芯還組織了一場面對面座談,讓母子二人把話説開,緊張關係得以緩解。
幫助村民解開心結,是邱晨芯的日常工作。駐村後,邱晨芯將上樓村當作“陣地”,開設心理諮詢室,提供親子溝通、壓力調適、情緒疏導等服務。這幾年,邱晨芯還和其他臺胞攜手,圍繞産業振興、鄉風文明、基層治理等方面,積極協助村“兩委”開展鄉村振興相關工作,如群眾文化中心建設、鄉村道路“白改黑”等。
在邱晨芯的助力下,上樓村志願者服務隊也迎來新變化。在這裡,一套志願服務積分制度已順利運作了兩年多。平日裏,邱晨芯和臺胞林香貝一起負責志願者工作,她們為志願者建檔立卡,大家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積分,並存入“積分銀行”,每年年底即可兌換等值的生活用品,比如大米、花生油、調味品等。
受益於此,越來越多人踴躍參與志願服務,服務隊從最開始的8人擴大至如今的188人,累計舉辦活動130余場。
吾心安處便是鄉。駐點上樓、紮根平潭,讓臺胞們找到歸屬感。“平潭為我們提供了發揮專長、逐夢築夢的舞臺,已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很期待在這裡書寫更精彩的人生。”邱晨芯笑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