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初心 擁抱時代 專訪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組委會主任莊躍成
台灣網杭州11月21日訊(記者 陳佳慧 卓娜 吳曉龍 嚴少楷)21日,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頒獎典禮暨第五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開幕式在浙江舉辦。針對舉辦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活動如何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擁抱新時代,如何讓“在兩岸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和“向世界傳播攝影的中國語言”相輔相成,弘揚中華文化等問題,台灣網專訪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浙江省攝影藝術學會第五屆理事會主席莊躍成。
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浙江省攝影藝術學會第五屆理事會主席莊躍成(台灣網記者 陳佳慧 攝)
台灣網:您多次提到,兩岸影像文化交流要不負時代的召喚。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的發展是否就是不斷“擁抱時代”的過程?
莊躍成: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運作節奏加快,世界進入“讀圖時代”。人們正在從傳統的文字閱讀轉向更加直觀和快速的圖像閱讀,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今,圖像不僅在大眾媒介如網路媒體及電視、電影中佔據主導地位,而且在各類出版物中也強調圖文並茂,使得圖像成為資訊傳播的主要方式。攝影是直接産生圖像的藝術生産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影像生産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攝影迎來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歷史選擇攝影,時代召喚攝影,開展兩岸的影像文化交流,就是順勢而為。
2017年開始,浙江依託浙臺合作周舉辦攝影展,受到兩岸民眾的歡迎。經過三年的摸索和積累,2020年,我們把影像文化交流從合作周中獨立出來,創辦了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又經過三年的實踐,2023年,與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和中國攝影學會(臺灣地區)、中國攝影家雜誌等合作,創辦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作為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的主打項目,兩個活動統一設計、有分有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目前,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是在浙江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中參與人數最多的,歷屆交流有近60萬人次參與,成為兩岸交流的品牌項目。可以説,在攝影進入百姓生活,成為最富群眾性的藝術門類的當下,選擇攝影開展兩岸交流,是把握了社會生活的變化,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台灣網:請問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創立的初心是什麼?
莊躍成: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與其他的攝影活動比,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它首先是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攝影是交流的載體和媒介。從攝影交流出發,走向人心相通,涵養民族精神,這是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的創立初心和努力方向。
在兩岸攝影發展史中,中國臺灣的攝影與西方世界聯繫更多更久一些,中國大陸則有更多更長時間在自我探索中前行。改革開放激活了中國大陸攝影,兩岸融冰推動了兩岸攝影交流。兩岸的特殊歷史經歷,決定了以攝影為載體和媒介開展兩岸交流,一定要有全局思維和世界眼光。唯有站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高位,著眼兩岸攜手,兩岸影像交流才能辦得好、辦得久。進入新時代,勠力同心、奮力拼搏,共同創造中國攝影時代新篇,為世界攝影發展貢獻中國力量,是兩岸攝影人的使命。
台灣網:以攝影為載體和媒介辦好兩岸的交流活動,需要不斷推動攝影藝術和活動內涵有機結合,您認為其中的關鍵是什麼?
莊躍成:兩岸中國人走在一起,中華優秀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也是推動中國攝影走向輝煌的巨大力量。聚焦于弘揚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與攝影發展的最佳結合點。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進步,中國在崛起。我們是巨變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巨變時代的參與者、建設者。2020年創辦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時,我們提出要“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亮出了弘揚中華文化的旗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創設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我們進一步明確活動的宗旨是:在兩岸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向世界傳播攝影的中國語言。堅定不移突出弘揚中華文化,構成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的鮮明特色。這個特色,既是使命,也是責任;既有文化自信,更是文化自覺。
台灣網:您剛剛提到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您也多次強調我們要向世界傳播攝影的中國語言。能談談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和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是如何踐行上述理念的嗎?
莊躍成:“在兩岸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向世界傳播攝影的中國語言”,在弘揚中華文化上,兩句話是同一件事。作為兩岸影像文化交流活動,著力點和主攻方向是“在兩岸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兩者的關係,前者是“腳踏實地”,後者是“詩和遠方”,既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後者更多通過前者實現。
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至今已舉辦五屆,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也已舉辦第二屆。為了突出“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我們在創辦海峽兩岸影像文化周時就推出了主展覽。海峽兩岸中華攝影獎設立後,又把主展覽作為特別獎。每次展覽還由組委會主任為主展覽作序,進行重點推介。五年來,我們推出了七位攝影名家的作品作為主展覽,吸引了兩岸眾多攝影人和愛好者的關注。同時,自開展兩岸影像交流以來,我們也運用專題攝影方式加大對中華文化和中國故事的傳播,在評獎和入選作品的選擇中,也更多考慮中國元素。回顧這些年走過的路,我們邊實踐邊總結,努力尋求規律,摸索“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路徑,著力推出體現中華風格風光、審美觀念、文明遺跡、民族民俗、符號轉化和文明時代成果的優秀攝影作品。
這些年的展覽中,僅臺灣地區,就有反映玉山、日月潭、阿里山、合歡山、石門山、杉林溪、二寨、外木山、野柳、外澳、南雅、老梅、東清灣等的作品,也有反映臺北、臺中、高雄、南投、嘉義等地城鄉風貌的作品,還有反映磺火捕魚、美食夜市的作品,以及忘憂森林公園老闆娘、高山族音樂人、日月潭船長和保安師傅、大安竹海的茶園工人、紫南宮的水果攤老闆等百姓人物肖像的作品,它們共同構成弘揚中華文化主旋律中的一個個音符。
“打造攝影的中華語境”是一篇大文章,目前的實踐還是初淺的。現在道路已開闢,前景很光明,我們要再接再厲,堅持守正創新,以中國式攝影語言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攝影應有貢獻。